禾桩留十寸 增产又富民

——富顺县中稻收割蓄留再生稻见闻

2022-08-12

□记者 芶思

  8月3日,记者来到富顺县龙万乡白英村、童寺镇老寨村高标准农田实施区域,大片金灿灿的稻穗随风律动,映入眼帘。村民在田间收割着中稻,同时也蓄留下合适高度的禾桩,悉心筹备着今年的再生稻生产。
  “中稻+再生稻”是富顺县独具特色的粮食生产模式,为努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富顺县今年高度重视40多万亩再生稻的蓄留,抓实晚秋粮食生产。
  “收割中稻的时候要注意蓄留禾桩的高度,一般只留30公分到40公分,这样才能保证再生稻的发芽率和产量。”龙万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景本刚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和几名农技人员先后深入各村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统一再生稻禾桩留桩高度、施用提苗肥,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发育。
  富顺县的粮农们为蓄留再生稻,中稻收割时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收割方式,对水稻再生芽成长起到保护作用。“大型收割机容易损坏谷桩,影响再生稻发芽率。”童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廖万银说,为提高中稻收割效率,又不影响再生稻蓄留,他们使用小型收割机,并对其进行改装后作业,使禾桩有足够的蓄留高度,保证晚秋粮食稳产。
  “我家蓄留再生稻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一亩地的再生稻产量能够达到200多公斤。随着收入的增加,大家都愿意把再生稻管理好。”正在和家人一起收割中稻的白英村村民黄培培笑呵呵地说。
  “结合富顺县龙贯山稻粮现代农业园区的打造,我们对种粮大户进行农资补助,提高他们种粮的积极性,为打造‘天府粮仓’多作贡献。”龙万乡乡长陈伟告诉记者,龙万乡是再生稻种植适宜区,他们选育了“宜香优”“内6优”等品种,推广宽窄行栽培技术,通过规范化种植确保中稻和再生稻综合亩产量能够达到800公斤以上,单产水平跃居西南第一。
  富顺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再生稻生产历史悠久。该县从1986年开始推广“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如今再生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富顺再生稻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其口感和品质得到大众和市场的充分认可,“富顺再生稻之乡”金字招牌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