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雄霸自贡的大安盐业
2022-07-10
□杨源
大安,民享太平,众获大安。大安曾是占富荣盐场近三分之二的特大盐产地。其名称因有盐产区段大坟堡(阮家大坟),又因域内有“大安寨”,故定名大安,现为大安区。
如今的大安区,于自贡市“江姐故里、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四张城市名片均有体现。实际上,其在人文方面,更与井盐密切相关。因此,努力挖掘探寻大安区井盐文化的辉煌历史十分必要。
遍地盐井 天车林立
大安占富荣(自贡)盐场八个产盐区段之半壁江山有加,可谓自贡真正的井盐雄都,其包含凉高山、大坟堡、东岳庙之全部盐井,豆芽塆之部分、郭家坳之大多数盐井。这五个产盐区段原属富厂(东场、自流井),另有苟氏坡、黄石坎、蓆草田产盐区段属荣厂(西场,贡井)。这八个产盐区段在地质构造上称为“自流井构造”,大安在此类地质构造中,不管是产盐区段还是面积均占半数以上。而已知可考的富荣盐井数目及产卤量,全富荣盐场3232口井中属大安的有1951口,占全部盐场近三分之二。
大安的产盐核心大坟堡,一个产盐小区段可考盐井便有921口,占富荣盐场近三分之一,并且巨型天车(井架)林立,是井多卤丰之区段。再拿“移卤就煎”来说,自贡有十大笕户,除大生笕等一二笕户由贡井输卤至郭家坳,即人们常说的“西卤东移”,十大笕中绝大多数位于大安区域。这些竹制的输卤管道——笕杆在绵延狭小的盐场产区内高低错落、纵横交织,场面令人叹为观止,亦成为当时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大壮举和绮丽风景。
自贡的大型天车群均坐落在大安,仅扇子坝天车群,就能让每个观者所折服。在汲卤大车还是人推与牛推的时代,汲卤绳索为篾质,天车群普遍在30米之高;后来电力、机器性能不断提升,天车便顺应增高到60至80米,甚至出现近100米的巨型天车;原始的四脚单辊基本型天车,也发展到十二脚三辊天车。大安扇子坝天车群的变迁,是整个自贡盐场划时代进步的典范。
凿井技艺 科技丰碑
中国绳式顿钻卓筒井凿井技术发明于宋代庆历皇祐年间,自贡是卓筒井开采井盐发祥地之一,更是深井开采科学技术体系发明创造集大成者,开创出了一套完整而精湛的凿井、修治井技术和采卤采气工艺流程。
大安燊海井乃世界人工顿钻技艺史上的里程碑,它是于道光十五年(1835)凿成的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这口超千米深的盐井全靠工人们一脚一脚地踩碓、历经13年才凿钻成功。这种卓筒井顿钻方式无疑是近代西方顿钻始祖,《中国井盐科技史》称:“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等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已经载入了史册。中国古代凿井技术的发明,堪与这四大发明并列生辉,应作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世人知晓。这一精湛的、巧夺天工的凿井技术,开创了西方近代绳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无愧于近代‘石油钻井之父’的称誉,理应载诸史册,传之后世。”它更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燊海井是一口气卤双资源井,要同时采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资源并非易事,尤其天然气是一种有毒且易燃的气体,安全的开采和输送都需要特别的技术和能力。燊海井巧妙地采用裸眼、无阻、敞口的 盆开采技术,同时开采卤水和天然气。这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发明创造的独门绝技,是古代天然气开采技术的精粹,为世界天然气开发史上一项绝无仅有、独具特色的科技发明。《中国井盐科技史》对 盆技艺评价道:“至今仍使中外采气专家为之折服,惊叹中国古代井盐劳动者创造出至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低压天然气开采工艺和技术。”“因此,盆采气装置是中国井盐科技史中一个重要的发明创造。”值得自贡人民引为骄傲。
光绪十八年(1892),李伯斋租佃广源井后更名为发源井,复淘加深时发现“豆渣岩”(实为岩盐)是原盐,便灌水溶化后汲取,再把汲取液烧制成盐。其成为了中国第一口岩盐水溶开采盐井。
中国人工挖掘开采岩盐历史久远,但几百米深的薄层岩盐根本无法人工采集。大安发源井首先在我国采用水溶法开采成功,使开采相对深度薄层岩盐成为可能,并将大安地区薄层岩盐的开采率提高到92%,这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高纪录开采率。
水溶提捞汲卤工艺加速了大安盐区卤水资源开发,很快导致井与井之间通腔。大安地区盐井工匠们充分利用这种自然连通,从一口井注入白水再经多井汲卤,极大地提高了盐卤产量。这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连通水溶开采岩盐的方法,为岩盐开采技术发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和重要节点。
大安盐业还为世界股份制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历史上,成功开凿深层盐井所需资金巨大,一般一个家庭难以单独完成,承头开凿者便想到了拉人合股开采的办法。人们受到巨大利润驱使,于是在该地区发展了井盐股份制,有效地解决了融资问题,由此深井钻凿成为可能。
自贡这种井盐股份制,在本地围绕一个工业产业运行了两百多年,实属罕见。即便在今天看来,其仍然非常合理、科学、完善,是最适合于当时开采地下深层资源、未受到西方股份制影响的中国原生股份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富荣盐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股份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业精粹 数不胜数
大安有最早的盐业资本集团颜桂馨堂。桂馨堂是大安颜家湾颜氏家族盐业资本集团的代表,大约在道光十年(1830)发展成为盐业资本集团,后主修了三多寨、集生砦、众生寨三个防匪寨堡。当时能主修出如此庞大的三个寨堡的盐业资本家少之又少,甚为罕见。
如今能见到的相关文章、志书称,颜昌训和颜昌英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进入盐业,但有两份合约证明这是误传。嘉庆二十二年(1817)颜昌英租佃祖业机址开凿长盛井合约,以及嘉庆二十三年(1818)颜仲秀长子颜昌训代表其故父与叔父们分受大发、东海、上湧、大湧盐井文约,充分证明颜氏家族进入盐业早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特别是颜昌训分受父辈盐井契约,说明在更早的时期颜氏家族就有盐井产业经营。
大安有自贡最大的盐业资本集团王三畏堂。三畏堂创建者王朗云,大约是在咸丰三年(1853)乘川盐济楚之势发展起来的。
三畏堂拥有巨型产业,在自贡井灶最多,大约占自贡盐场12%。并开设广生同盐号作为盐运总机构,还设有银钱金融机构,其土地收租达17000余石,筑有大安寨、久安寨两个寨堡。当时四川总督丁宝桢向朝廷的奏折称王朗云“富甲全川”。
大安有作为研究中国资主义素材的盐业资本集团。大型著作《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用了30多页讲述自贡井盐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更有著名学者总结,若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史,必须先研究自贡盐业的发展。大安盐业资本集团的形成,正是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好的素材。
大安有川南最大的寨堡三多寨。三多寨由自贡早期盐业资本集团颜桂馨堂主人颜昌英倡导,李振亨、王克家等人参与出资修建。三多寨是一个巨大寨堡,其寨墙周长有4600多米,寨内设施一应俱全,纯粹就是一个小城邦的架构。它也是现今已知盐商群建筑的最大寨堡。
大安有自贡最多盐商大寨堡。自贡盐业经济发达,有蜀中精华之地的称誉。太平天国兴起之时,众盐商为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大兴土木修筑寨堡,其中最著名的三个寨堡——三多寨、大安寨、久安寨均在大安域内。
大安有以个人名义为抗战捐款最多的盐商王德谦。王德谦为三畏堂最后一任总经理,个人为抗战捐献1500万元法币,其现款1000万元,余500万元在引盐款项扣除,并承诺每年捐黄谷若干至抗战胜利。他这种爱国行为受到民国中央政府嘉奖,并得到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召见机会。可王德谦爱国不是为了名利,拒绝前往接受召见。如此实在的爱国行为,令世人钦佩。
大安有自贡第一个平锅制盐的久大自贡制盐厂。全面抗战时期,爱国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将久大制盐厂迁来自贡,随之带来了许多制盐先进工艺,平锅制盐就是能大大提高制盐效率的一种工艺;久大还将各种技术分享给自贡盐业工人。范旭东迁厂的爱国行为受到各方高度赞誉,毛泽东主席称赞他“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大安有新中国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早在1951年1月16日,大安就有了公私合营自贡久大制盐有限公司,而我国《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在1954年9月2日才由政务院通过颁行,随后全国全面推行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自贡这一企业采用公私合营制度早于该条例3年多。
大安有最多的由井盐企业名称转换的地名。自贡盐场共有相关盐业井笕灶号成为地名约290余处,其中盐井名成为地名约220余处,大安地区占有绝大多数。这样一种由工业企业名转换为一个地区地名如此之多,全世界应该不会有第二个!
大安盐业精粹数不胜数。如自贡的第一口机器钻井、第一个当代真空制盐车间、第一台蒸汽汲卤机、第一例电动机车采卤、第一家井盐副产品厂、第一次采用单井对流水溶开采岩盐,还有最多牛推动力的牛只、最多著名盐商参与的公私合营建华制盐有限公司、最早的钢铁厂……
无需再悉数列举,已经足以说明大安井盐产业称雄于自贡乃实至名归、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