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藏山间的“土疙瘩”,到闪闪发光的“金果子”——

五宝油茶“炼”成全省样板

2025-11-08

  深秋的中华村,满目葱茏,生机勃勃。
  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油茶林铺展到天际,厚实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青中透红的油茶果压弯了枝头。村民们在林间忙活,笑声和着鸟叫,为这片绿色的海洋增添了无限活力。
  这片祖辈传下来的老林子,前不久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代表贡井区五宝镇一举闯进了“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名单,成了名副其实的省级样板!

“老把式”遇上“新科学”
  “以前总觉得油茶树好养活,让它自然生长就行了。”11月5日,五宝镇中华村老茶农刘江水告诉笔者,他种了半辈子油茶,如今观念彻底转变了。他说:“省里的专家下来指导,手把手教我们修剪枝条、施肥、防治病虫害。现在才明白,油茶树就像孩子一样,要精心管护,才能结出好果子。”
  科学种树的门道,可不止这一点。基地里,补种的都是“川荣-153”“川荣-156”这些好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是专家们为当地的酸性红沙土量身挑选的。
  更精明的账算在套种上,油茶树下,间种着土豆、花生。“这叫‘一地双收’。”基地负责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光套种这一项,一亩地就能多收入2000元,相当于一块地挣两份钱。”

“心头肉”变成“钱袋子”
  好政策要落地,最关键的是人。起初,中华村“两委”动员村民们把视若“命根子”的林地流转出来统一经营,不少人心里直打鼓,徐发良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地不在自己手里,那还能叫庄稼人?心里不踏实。”
  为了解开这个疙瘩,村党支部书记罗雪锋成了徐发良家的常客。“老徐,地流转了,你有流转费吧?基地常年要人管护,你过来打工,又是一份钱吧?等村集体挣了钱,还能分红。里打里外一算,比你一个人单干,收入至少多一半。”
  这话翻来覆去地讲,掰开了揉碎了地算,终于说动了徐发良。他把自家的6亩地流转了出去。现在,他时不时来基地打工,一天120元。他笑着说:“这账,算得过来。”
  罗雪锋回忆,最难的时候,他连续半个月天天往农户家里跑。“有的村民觉得流转费低,有的担心油茶卖不上价,还有的舍不得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地。”他说,“我们发动党员、亲朋好友一起做工作,把现在的收益和未来的前景,一笔一笔算给村民们看。”
  如今,中华村已流转林地1000多亩,涉及100多户村民。“今年底要是见了效益,就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的20%给村民们分红,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盼头!”罗雪锋充满期待地说。

产业链上“捞金子”
  土地集中了,科学管理了,接下来就得在产业链上“捞金子”了。
  以前,村民们大多是把油茶果或者油茶籽卖给商贩,价钱人家说了算。现在不一样了,镇上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厂。“以前卖茶果,一斤也就六七块。”五宝镇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我们自己榨成油,精加工的山茶油能卖到120元到150元一斤,附加值翻着跟头往上涨。”
  线下的路子宽了,线上的销售更是风生水起。五宝镇的本地网红“兰妹儿”在直播间里把油茶的优点一讲,网友们纷纷下单。“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500单。”“兰妹儿”说,“我们的油品质好,价格高一些,大家也爱买。”
  这“金果子”到底给村民带来了啥?中华村的单正华最有发言权。他流转出了8亩地,每亩一年有100元流转费。基地需要零工,他随叫随到,一天120元。“守在家门口,一年算下来,比以前多挣好几千元呢!”他搓着手,笑得憨厚地说,“这日子,有奔头!”
  “这块金字招牌只是个开始。”五宝镇相关负责人心里谋划着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把深加工做起来,把品牌打响。等到油茶花开的时候,吸引更多游客来观光。林下还要发展中草药种植……这‘油茶+’的文章,才刚刚破题呢。”
  暮色中的五宝镇中华村,连绵的油茶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这颗古老的“金果子”,正沿着一条全新的产业链,让这片土地上的村民尝到越来越多的甜头。 (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