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火不熄,家国情怀
——从抗战“增产赶运”看自贡敬业精神的时代传承
2025-09-02
□本报评论员
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自贡以盐为剑、以灶为盾,书写了一段“增产赶运”的壮丽史诗。当时面积仅16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22万的盐都,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以超常的产能和运力支撑起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的食盐供应,贡献了川盐八成以上的税收。这段历史,不仅是自贡盐业的辉煌一页,更是一座以家国天下为底色的敬业精神丰碑。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沿海盐区相继沦陷,海盐内运中断。政府急令川盐增产,自贡富荣盐场成为这场“盐业抗战”的核心战场。在设备简陋、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自贡盐业从业人员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实施了一系列增产措施:起复废井188口、开凿新井43口、新建盐灶2437口;改良生产技术,建设晒卤台、平锅灶;争取政府贷款2.4亿元解决资金难题;整修运道150余公里,整治航道30余公里,建成船闸12座……至抗战结束,自贡累计产盐193.9万吨,运销 174.9万吨,堪称战时经济命脉的“隐形长城”。
自贡盐业的“增产赶运”,远不止是生产任务的完成,更是一种植根于民族大义的敬业精神的升华。这种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意识。盐商王绩良、余述怀等人不计成本投入增产;10万盐工昼夜不停,以井灶为战场,以卤桶为刀枪。二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从《奖励改良产制暂行办法》到技术革新实践,自贡盐业人效率与质量并重,以科学精神提升产运效能。三是攻坚克难的奋斗品格。在日机轰炸、物资短缺的极端环境下,自贡仍能保障盐运畅通,靠的正是“井火不熄、运盐不止”的坚韧。
80余年过去,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自贡盐业“增产赶运”所彰显的敬业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今天,这种精神不应仅存于历史档案中,更应转化为推动自贡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当年自贡人以盐济天下,今天的自贡亦需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如在科技创新及新能源、新材料、通航及无人机产业等领域争当排头兵。从盐井到智能制造,从传统卤水到现代产业链,自贡需以技术革新和工匠精神提升城市竞争力。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