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野下良善品行的精神重构
——读长篇小说《好人多福》有感
2025-07-06
□张益川
萧子屈先生在文学和影视编剧创作领域有颇深造诣,繁忙的工作之余却依旧下笔如神,在推出《王牌密码》《暗藏》等长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大爱无言》后,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好人多福》如同一股清澈的泉水,于2025年5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后,悄然浸润着当代读者的精神田园。这部作品以“良善”为经,“福报”为纬,编织出一幅充满传统智慧与现代启示的道德图景。它不仅延续了中华文化中“善有善报”的古老命题,更进一步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中,为“何为真正的福气”提供了温暖而深邃的答案。
超越功利的生命辩证法
《好人多福》的核心命题直指人性根本——善行与福气的内在关联。书中通过多维度的叙事揭示:因果法则的精神显化。作品并非简单鼓吹“行善必得物质厚报”,而是通过人物命运阐明:善良首先滋养的是心灵的丰盈与安宁。“人有福报,皆因善良”——这种福报常体现为困境中的转机、孤独时的慰藉、付出后的充盈,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回响。正如社会观察所示,“人存好心,善良为本,好人多好报”,这种回报更多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和谐与自我价值的确认。
书中人物在践行善良时,始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它强调“善良也要有底线”,反对无原则的妥协与自我损耗,“做人不能贪,不能损人利己,更不能丢失做人底线”。这种清醒的善良观,使作品避免了说教感,呈现出深沉的力量与现实指导性。
传统美德的当代转译
萧子屈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巧妙地将根植于中华农耕文明的“善文化”进行了现代性转化:在地经验的普适性升华。书中人物虽多活动于具体地域(如以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成都为开篇背景,更多聚焦乡村或市井),但其遭遇的道德抉择、展现的坚韧与温情,却具有广泛的共鸣基础。它印证了“善良的人都自带幸运光芒,有善之人,必有福报”这一跨越地域的朴素真理。
作品没有塑造遥不可及的道德完人,而是聚焦普通人在日常琐碎中闪现的善念与义举——一个及时的援手、一句温暖的关怀、一次克制的宽容。这些细微的光亮点缀着生活图景。它生动诠释了“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半句六月寒。与人为善,和颜悦色、和气生财,好运常在”的生活哲学,将宏大道德命题落于烟火人间。
多维映照下的良善光谱
书中精心刻画了一系列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平凡小角色,共同构成良善品格的立体图谱:坚守者的力量。以主人公为代表的角色,身处困境乃至遭遇不公时,依然选择“真心实意,忠厚善良”。他们的故事深刻印证了“好人多好报”并非虚言,这份“好报”常以内心的强大平静、社群的信赖尊重或关键时机的无形助力等形式降临。
书中不乏曾经迷失或自私的角色,在经历生活磨砺或受他人善行感召后,最终回归良善之路。他们的转变揭示了善良的感化力与人性向善的可能性,是对“帮助老人也是在积福,坚持正能量,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这一信念的动人注脚。
作品通过不同角色的人生际遇,拓宽了“福”的内涵——健康是福(“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奋斗成功的本钱”)、心安是福、家和是福、助人是福。这种丰富性打破了将“福”狭隘等同于物质富足的世俗观念。
为纷繁时代提供精神锚点
在价值多元、人心易惑的当下,《好人多福》具有鲜明现实意义:道德焦虑的纾解良方。面对“好人难做”的社会喟叹,作品以可信的故事和人物命运回应:坚守善良或许艰辛,但绝非徒劳。它有力地传递了“善良才是一个人最应该有的底线”这一核心信念,为彷徨者提供精神支撑。
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中,作品如一剂清醒剂,重申真正的福祉源于内在德性与和谐关系。它引导读者理解,“一世好运连连”的根基在于“一生平平安安”的踏实与积善成德的坦然,呼应了“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人世智慧。
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好人多福》避免了生硬的口号式表达。它以情感饱满的故事和真实可感的人物,让“好人有好报”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感召力,成为“坚持正能量”的生动文艺实践。
《好人多福》照见的不仅是书中人物因善得福的命运轨迹,更在召唤每位读者心中那份对良善的信仰与践行的勇气——“真心实意,忠厚善良之人,敬畏本性良善者有福报”。在解构重组盛行的时代,这部作品从市井凡人小事出发,以温暖而坚定的笔触,完成了对传统美德的重构与礼赞,无疑为当代人追寻幸福之路,提供了一份珍贵的道德地图与心灵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