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后记
2025-07-06
□陈刚
这本《站台》与上一本《我们的时光》,两个小说集中间相隔了十六年。
十六年里,所写的文字也是不少,但与文学挨得上边的并不多,小说更是一篇也没写过。那些文字几乎都是为了“稻粱谋”,现在全变成了单位的存档材料。值得欣慰的是,那些文字大多还是说实话谋实事的,也为我们这座城市多少带来一点益处。作为一个工作了四十年的公务人员,我觉得问心无愧。
2019年,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转任非领导职务,工作上的事少了,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写作。那一年,用半年时间写了一本《自贡景物志》。那是一本用散文笔法写成的关于自贡历史文化、城市发展、个人经历的简明读物。一开始是在公众号上推出,篇幅较短,图文并茂,很受读者的喜爱。后来又在报纸上连载,一些官网也转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曾戏言,那十八万字给我带来的声誉,比我以前写的近百万字都要大得多。可见现代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之巨大。
2020年春,新冠疫情突然降临,给我们的日子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变得不一样了。那年春节,三岁的小孙女从成都回到自贡,因为疫情不能出门,她伏在窗前望着公园里凋零的树木,自言自语地说,“等疫情完了,我要去看迎春花,看小鸟觅食,买一个粉色大恐龙回家。”看见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落寞,那时候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那一段的禁锢和不自由,让我有了大把集中的时间读书思考。我想,我应该用手中的笔,记录一点我们这座有着千年井盐开采历史的城市,记录一点人们在陷入困顿和泥淖中的挣扎,记录一点我们对明天的美好愿望和期许。这是一开始的想法,但写到后来却有点不由自主了,十几个中短篇小说写下来,内容还是显得有些驳杂。当然,书一经写出,尽管作者敝帚自珍,但对于成败得失,有几分姿色,这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看法,与写作者关系不大了。
或许每一个写作者心中都有一个梦,一个关于传奇故事的梦,那些奇异跌宕的情节,云诡波谲的明争暗斗是那么地令人神往。多年以来,我们是那么地景仰托尔斯泰、雨果、梅里美、大仲马、柯南道尔,遗憾的是,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这只是一个梦,或者说是一个沉重地打击。我们的人生,我们的过往,我们的想象力,一切都是那么的凡俗。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日三餐,油盐柴米,是庸常的日子,高翔的羽翼常常被拉回鸡零狗碎的现实。所以,大多数人都只能写日常。写日常太多了,这让写作者很尴尬,难以出新,难以出圈。
我也只能写写庸常的生活。而且固执地喜欢日常,喜欢那种有人生况味,有烟火气的东西。我很羡慕传奇,却固执地喜欢契诃夫、川端康成、沈从文,喜欢关注现实的作品,喜欢有温度的作品,喜欢语言有味儿的作品,对搞笑、穿越、无厘头难以接受。但是,这种想法在现实面前却是屡屡受挫。好比一桌人都在插科打诨,信口开河,说荤段子的时候,一个人老是要正襟危坐,讲一点自古而来的大道理,这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啊。然而,我们曾经是那么地崇尚浸染着人文情怀,崇尚洋溢着光明正义,崇尚奔流着青春热血的文学,那些优秀的经典作品曾经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彻夜难眠,这一切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今天的人们都在嚣嚷着求新、求变,要先锋,要穿越,要搞笑,否则就是保守、落后、不高级。贴近性成了迎合,成了搔首弄姿。闲暇无事,喜欢去逛书店,过去因为书少,找一本好书很难,现在因为书多,找一本好书也难。我时常说服自己读一些当下流行的流行书,但那些无逻辑,无生活,幼稚低能,敞风漏气的东西实在让人难以卒读。我对写日常的坚持还有一个动因,就是想为后人留下一些当代人生活的场景。王右军尝言,“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今天,人们总想通过那些尘封的典籍,一窥前人的生存状态,我想,后人大概也应该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个浅表阅读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人们已经丧失了阅读的耐心、阅读的快感、阅读的品味,变得焦躁不安、变得急功近利、变得良莠不分。高架桥上的汽车尾灯从早到晚红成一片,人们在为赚钱、买房、上学、就业、升职、约会、看病而奔波劳苦。安静地坐下来,喝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已经显得很奢侈了。这样的状况何时是尽头?我经常想起渔夫和旅行家的寓言,滚滚红尘,莽莽乾坤,人生的终极目的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一个写作者在四十岁以前都还没有完成他的代表作,就很难有大出息了。这不是悲观,是事实。雨果写《巴黎圣母院》二十九岁,托尔斯泰开始写《战争与和平》三十五岁,司汤达写《红与黑》三十七岁,莫泊桑、契诃夫、巴尔扎克四十多五十岁就已经去世了。我也是差不多三十多岁时就写出了第一本小说集的多数作品。年轻时的作品也许不成熟,但有冲劲,有激情,有感动。人过中年,泪腺干枯,心如古井,也许阅历更丰富,技法更成熟,但少了飞扬的青春和激情——这应该是一个作家最可悲的事情。这样说来让人有些气馁。好在,文学除了为人类的文明添枝增叶做贡献以外,还可以安妥凡人之心,大大的作品安妥大大的人,小小的作品也可以安妥小小的人。最少,还可以安妥我们自己,让自己活得有那么一点期待,有那么一点美好,有那么一点柔情。
2022年夏,我们经历了一场空前的高热和干旱,大江大河断流,湖塘湿地干涸,大树枯死倾覆,人们在高温酷暑中挥汗如雨、艰难度日。与这些比起来,文学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文学的眼界和视野应该更宽更高更远,关注我们的环境,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关注动物植物、花草树木,关注那些弱小生灵,关注人世间的悲苦,这一切都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这样的文学当然也是有价值的。一年过去了,小区里那些枯死的鹅掌又长得繁密茂盛,行走在这个斑斓的深秋时节,一切都令人怀想,一切都令人喜悦。世界在变,但无论如何,美好的时刻终将要到来。
今天,这本小说结集出版,我要真诚地感谢曾经给予我帮助的朋友们,他们古道热肠,不计得失,坦然无碍。要感谢那些曾经为我的这些小说刊发付出过辛劳的编辑们,他们不仅有慧眼,还有热情和耐心。在写作和出版都不容易的今天,他们的工作格外令人尊重和景仰。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刚粉读者”,你们的阅读和肯定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鼓舞和无尚的光荣。
(《站台》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本文系作者为该书所写的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