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市场商业化”辨析

2025-07-06

□郑煜腾

  中国有不少“国粹家”,他们好像认为踢球能亡国似的。于是历久以来,中国都不重视以足球强国,以至于中国队只进入过一次世界杯,而且在世界杯上连球都没进一个。后来,又衍生出一种理论,叫“足球市场商业化”。
  商业这玩意儿,在中国古代原是末等行业,幸得黄宗羲等人教导,这传承千年的错误才被纠正过来。但在踢足球这事上,国外是改变命运,国内不是赚钱就是消遣,而且这风气还传染了诸位外援,有外援来中国踢足球是“为了赚钱”。
  这“足球市场商业化”一搞,俱乐部、球员赚得到钱,好似国足便得救了。结果如何呢?我想提几个疑问。
  首先,“足球市场商业化”这事对没?踢球者的强弱,不关钱太多事。听说许多中甲球员最初努力踢球,一到中超就去请人帮自己谈价钱,希望多拿一点钱。但中国足球并无好转。由此看来,中国足球踢得如何,其实全然不是钱增多就能改变的事。反之,球员们还有了一种想法——我都有钱了我还踢什么踢?
  其次,“足球市场商业化”是怎么提出的?利弊何在?据了解,这玩意儿是效仿英超提出的。我也看英超,英超踢得确实不错。但依我看,这“商业化”只是招来了大批球粉,让球员找存在感罢了。利我没见到多少,至于弊,虽仅有一点,但却是致命的一点。这一点便是造就了“中国富人踢足球”的现象。足球这玩意儿,理应比篮球还普及。我也曾经看见小学生用书包摆成球场,踢一个烂足球的场景。它为何又不普遍呢?“商业化”便是原因之一。本来青训价格就贵,再加上多重筛选(当然多重筛选是对的,国乒便是如此,但可惜这是足球),这“好球员”就变成了“珍稀动物”,而这批“好球员”却又被金钱迷惑,堕入“金钱的深渊”了;另一部分“差球员”则是花钱“锻炼身体”,不想着通过踢球强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乎中国就不大可能有好球员了。
  再次,“足球市场商业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没?中国地大物博,十四亿人中培养出成百上千个好球员理应易如反掌。可结果是啥?中国队0:7日本队,这一战“举世闻名”,这便是效果。不是中国没人,是中国不要人!中乙、中甲、中超一共仅有54个队,每队仅23人(包括外援),职业选手本就少,还放着归化球员不用,让“全华班”打国家队比赛,想赢?甭想了!可见“全民足球”,只是“全民看足球”或“全民‘玩’足球”,并非全民“为足球奋斗”。
  最后,那些“财迷”球员们就应该被人嗤之以鼻么?答:还有哀痛的价值。他们也是“足球市场商业化”的受害者,他们白白浪费了半辈子光阴,是一群可怜人,可以哀痛一番。
  我们哀痛了,还要改革到底、打拼到底,让大家都肯定中国足球——至少从哀痛中有所收获,这样就算21世纪无冠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