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抗日英烈苗可秀的事迹登上央视重点栏目,节目中展示的两封遗书缘何为我市档案馆提供?

凤城烈士遗书亮相央视背后的自贡故事

2025-04-19


苗可秀致恩师王卓然的信函


《两间正气》宣传册


央视在市档案馆采访拍摄

□自贡融媒记者蒋周德
  4月3日20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国家记忆》的子栏目《绝笔》(第五季)播出《用牺牲兑换希望——苗可秀》。节目中展示的苗可秀烈士的两封遗书,由我市档案馆提供。
  苗可秀是辽宁本溪人,因抗击日寇,战斗、牺牲在凤城县(今辽宁省丹东市代管的凤城市),并安葬在凤城烈士陵园,为何他的遗书会存放在我市档案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著名抗日英烈苗可秀“用牺牲兑换希望”
  《国家记忆》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档重点栏目,每周一至周五20时在CCTV-4播出,每集时长30分钟。节目以讲述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飞跃史、改革开放进程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内容,引导大众知史爱党、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浩然正气。从2021年开始,该栏目在清明节前后推出一季子栏目《绝笔》,以革命先烈在狱中或牺牲前写下的诗歌、绝笔信、家书等为核心内容,讲述他们为革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每季推出5期,每期介绍两位英烈,今年4月3日介绍的是苗可秀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苗可秀(1906年4月25日-1935年7月25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他流浪至北平,得到曾任教于东北大学的北京大学教授林公铎的帮助,进入该校中文系借读。1932年春,苗可秀返回东北,到家乡附近的凤城县,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安排到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1934年2月,苗可秀与赵侗等人成立中国少年铁血军,并担任总司令。1935年6月13日,苗可秀在一次战斗中负伤。6月21日,因叛徒出卖被日军抓捕。7月25日,苗可秀被日军杀害于凤城县二龙山。
  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苗可秀名列其中。
  苗可秀身陷囹圄期间,不惧日军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豪气,不仅让狱中难友敬佩,也让看守他的日军翻译折服。他写下两封遗书,由这个名叫“前山”的翻译代其寄出。
  苗可秀的遗书,一封是写给东北大学教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创建者之一的王卓然的。他希望恩师找到他的妻儿,并把孩子苗福生的名字改为“抗生”,寓意为抗日而生长。信中,他特别表示:“生自入狱以来,心地坦然之至。此境殊不易做到,生不知由何修养得来也。”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苗可秀给同学、战友张雅轩和宋黎等人写的遗书中说:“凡国有可庆之事,当为文告我;国有可痛可耻之事,亦为文告我……弟等思想要正确、精神要伟大,不要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圣手……做事不可因为一次的失败,便灰心;不可因为一次的危险,便退缩。”表现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苗可秀决定从北平返回东北时,有同学认为,仅凭民众和义勇军的力量无法战胜侵略者,贸然反抗只会白白牺牲。苗可秀却抱着牺牲自己,以求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的坚决态度,毅然返回东北参加抗日。苗可秀写给同学、战友的遗书中说:“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我们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牺牲。”因此,央视该期《绝笔》栏目取名“用牺牲兑换希望”。

黄炎培携烈士遗书到自流井宣传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爱国人士黄炎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抗日。1935年秋,黄炎培看到苗可秀的两封遗书。“日军守护士兵求余书以为纪念,余书‘誓扫倭奴不顾身’诗一首赠之。日本老翻译前山,人甚和善,求余作书,余书“正气千秋”四字赠之。彼人频频嘱余遗书友人……”黄炎培读了这两句,在《敬题苗可秀烈士就义遗书》一文中,发出“真抗敌者,虽敌亦敬之;卖国者,虽敌亦弃之”的感慨,并引用曹操欣赏、看重关羽以及清乾隆编著《贰臣传》等来说明。
  黄炎培在了解苗可秀的事迹后深受感动,立即把他的遗书等影印了一万份。此后,他每到一地宣传抗日时,就拿出来散发并介绍苗可秀事迹。
  1936年3月,黄炎培携带苗可秀遗书影印件等来到自流井。记者从自贡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姜小平收藏的《蜀道》一书中,了解到黄炎培此行自流井的详细情况。
  《蜀道》记述了1936年2月16日至5月1日期间,黄炎培游历四川管辖的重庆、成都、内江以及富顺县的自流井、荣县的贡井等地的所见所闻。该书于1936年8月出版,由开明书店印刷发行。该书封面正中是黄炎培自题的“蜀道”书名二字,全书分为《入川境以前》《自重庆飞成都》等十一个章节,其中第八章《由内江自流井回成都》全文2000多字,详细记述了作者在自流井和贡井的游历情况,以及当年自贡地区的主要产业及风土人情。
  黄炎培在《由内江自流井回成都》文中叙述,1936年3月23日清晨7时30分,他坐滑竿从内江出发,傍晚5时30分到达自流井,当晚住宿在四川省银行(他在后文介绍自贡地区当时有7家银行,年存放款六七万元)。文中,他着重介绍了自流井、贡井地区富荣盐场的历史、分布情况,特别提到“全省二十六区每年产盐总额六百三十六万担,富荣场产三百四十余万担,竟占全额百分之五十三”。
  1936年3月24日,黄炎培到当时自贡地区唯一的公园——釜溪公园(彩灯公园前身)游览。当天,公园广场聚集了本地各校的学生及民众2000多人,有人在举行题为“自贡前途在团结、生产与国防”的演讲。黄炎培借机宣传抗日,并散发苗可秀遗书等影印件。于是,苗可秀遗书影印件留在了自流井,留在了1939年9月设市的自贡。
  黄炎培在演讲时说:“诸君啊,我们不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吗?不都是有担荷作新中国主人的使命吗?不都是接受苗烈士的期望者吗?”他用这三问号召大家做一个像苗可秀那样的爱国志士。
  1936年3月25日清晨,黄炎培离开自流井,回内江。
  1937年,黄炎培搜集、汇编了《苗可秀志士遗墨》。
  黄炎培是中国民盟、中国民建两大民主党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等职。

市档案馆给予《国家记忆》摄制组支持
  2024年4月初,市档案馆在整理民国档案资料时,发现了黄炎培在釜溪公园开展抗日演讲的相关资料,其中有由复旦大学创始人、时年96岁高龄的马相伯题写的“两间正气”的宣传册。该册由黄炎培影印,内容包括苗可秀的遗书、抗日殉国纪、毕业论文等材料,封面是苗可秀烈士遗像。市档案馆负责人根据苗可秀烈士的两封遗书等内容,撰写成《无愧天地、不惧生死的苗可秀烈士》,于4月11日在“自贡档案”微信公众号发布。
  2024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组在策划2025年《绝笔》子栏目时,通过网络搜索,读到《无愧天地、不惧生死的苗可秀烈士》一文,注意到苗可秀烈士的两封遗书的影印件保存十分完好。2025年1月10日,该中心向四川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商请协助拍摄<国家记忆>的函》。
  1月15日,市档案馆收到由市委宣传部转给的《关于商请协助拍摄<国家记忆>的函》后,立即准备协助拍摄相关工作。1月17日,《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组一行3人抵达市档案馆,拍摄了苗可秀烈士的两封遗书影印件。
  (图片由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