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半生光阴守护1825位烈士英魂

——记市烈士陵园的“英烈守护人”李奇

2025-04-04

□自贡融媒记者 张才

  今年是李奇在市烈士陵园工作的第35个年头。在远离城区的大安区楂口山山梁上,他从一名刚从部队退役的年轻小伙,“守”到了如今的两鬓斑白……
  市烈士陵园建于1984年,位于大安区楂口山,占地面积2.83万平方米,由烈士墓群、烈士纪念碑、烈士英名录、烈士事迹陈列馆4部分组成。市烈士陵园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分别被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11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2025年清明节前夕,市烈士陵园提前迎来了祭扫高峰。
  “今天接待了30多个单位(团体),估计清明节当天数量还会增加一倍。”4月1日下午,市烈士陵园管理所工作人员李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是管理所一年中最忙的时段,祭扫高峰将会从3月初一直延续到4月底。
  在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李奇将自己的办公地点搬到了门卫室,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他还要协助门卫完成登记、参与接待以及负责播放祭扫音乐等。
  据了解,“一专多能”是市烈士陵园管理所保持多年的传统。1990年3月,李奇从部队退役分配到市烈士陵园管理所工作时,本职岗位是电工的他实际上把园林绿化和园区卫生的活也包了。日积月累,李奇练得了一手修剪苗木的好手艺。
  “那时候,通往市烈士陵园的还是一条泥巴路,陈列馆也刚刚落成,(原来的)大门只有现在的一半……”对于当时刚刚20岁出头的李奇来说,新单位明显缺乏吸引力:与山下游客熙熙攘攘的燊海井(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相比,大多数时候山上只有“安静”,偌大的园区仅寥寥数名职工。
  “但这里安葬了60位烈士的骨灰,英烈墙上有1825位自贡籍烈士的英名,他们当中有卢德铭、李仲权、肖凤阶、方士廷、邓萍、江竹筠……个个耳熟能详。”李奇说,自己是一名老党员、退役军人,想到自己守护的是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不论是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还是生活当中的苦恼,都变得不值一提了。
  35年来,李奇也曾有过新的发展机会,但他最终选择了留下。今年59岁的李奇已临近退休,回首半生光阴,他表示自己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平平常常的工作。
  在楂口山上,像李奇一样的“英烈守护人”,还有已到退休年龄、但仍坚持站好今年清明节最后一班岗的杨永珍。在她心目中,烈士陵园管理所是一个“特别的单位”,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现在,这个国家级烈士陵园已合并到了新成立的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我们就更要守护好、传承好!”杨永珍说。
  据了解,市烈士陵园年均接待前来纪念缅怀革命烈士的群众约6万人次,是宣扬弘扬烈士精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其中,我市汇东实验学校师生每年“徒步10公里”前往开展祭扫研学活动,这一传统至今已坚持20多年。
  “踏入这座庄严肃穆的陈列馆,一幅波澜壮阔、饱含热血与牺牲的历史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里,静静展示着34位烈士的英勇事迹,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却怀揣着同样炽热的理想与信念!”在祭扫高峰期,市烈士陵园解说员吴婷玉每天要接待20至30拨单位(团体)和大中小学校师生,需要反复上下超过1000级台阶……出生于1997年、入职仅一年的吴婷玉也曾“打过退堂鼓”,她面临的困难不但有距离城区较远、通勤不便,还有上岗前需熟记英烈们的事迹,其中仅陈列馆部分的解说词就多达上万字,要全部背下来非常不容易。
  “从他们身上,我找寻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吴婷玉感慨道。在讲解过程中,她常常被听众,尤其是学生们专注的神情所深深打动。而每一次讲解,于她而言也是一场成长之旅。望着楂口山上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陵园,吴婷玉目光坚定,她决心扎根于此,像李奇、杨永珍那样传承使命,当好新一代“英烈守护人”,让岁月沉淀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