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系列研学游活动,带领人们认识当年的这片土地——
“找回盐都”用脚步续写自贡故事
2024-12-29
一起研究井盐遗址分布情况
在久大低压天然气公司内分享历史故事
寻迹之旅不畏远
□自贡融媒记者 张才/文 叶卫东/图
自贡因盐而兴、因盐设市,“千年盐都”是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是融入一代代自贡人血脉的骄傲。两年前,一群地方文史爱好者走出书斋,立志用脚步丈量盐都大地,寻遍井盐遗迹,找到曾经震撼西方学者的“中国古代勤劳和远见的丰碑”。
由自贡市首个民间公益图书馆——城市书房发起的“找回盐都”研学游活动,先后在旭水河畔、螃蟹沟、釜溪河、土地坡、老公园、李白河、张家坝、凉高山、大安寨、扇子坝、凤凰桥等地留下了探寻的足迹。两年来,这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当中既有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本地市民,还有慕名加入的外地学者和游客。
寻找古老文明海洋中的那片工业区
自贡的市名,是从“自流井”与“贡井”中各取一字合成,由此可见贡井的“含盐量”。2024年12月1日,“找回盐都”第十二站正是定位在贡井,50余位参与者携手寻找古老文明海洋中的那片工业区。
“自贡一共有八大盐区,这一片的苟氏坡盐区、黄石坎盐区和席草田盐区就是其中三个。”上午8点30分,在盐史研究专家陈星生、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省级传承人刘汉朝等人的带领下,研学游队伍从贡井长征大桥出发,开启了对富荣盐场最西边盐区遗址的探寻之旅。
刘汉朝出生于盐工世家,自幼拜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贡井盐厂总管事董炳初为师,先后从事抠水工、顿钻钻工、顿钻井技师等职,其中担任井口管事长达37年。刘汉朝和盐井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几乎参与了该片区所有井口的加深、淘井、取难工作,对脚下这片土地了如指掌。
首先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云蒸井(又名煮海井)。该井于清代中晚期开凿,井深1335.52米,天车高20多米,如今已成为自贡西城的历史文化地标。相比之下,位于道路一侧停车场内的流十五井就“低调”许多,地表的天车和井灶已消失于历史长河,只留下一处被红砖围住的遗址。堪称井口“活地图”的刘汉朝如数家珍,称1987年因一次打捞行动失败,使得一整套钻具留在了流十五井的深处,至今仍然浸泡在卤水里。
告别流十五井进入张家山地界,来到位于贡井区长土镇胜利路社区的源丰井,其高达36米的木质天车是当地一景。穿越长土老街进入姚家山,路边废弃的湧生井及周边的临海井、海流井、龙旺井、洪旺井等古盐井群,构成了昔日黄石坎盐区核心区域。其中海流井直到2023年方才停止产天然气;龙旺井与洪旺井相隔约80米,被称为“鸳鸯井”,采用一机推两井采卤,不但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力,还节约了四成以上的能源。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核心包括钻井技术、修井技术……”在久大低压天然气公司,刘汉朝向大家讲解了该技艺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及具体用途。例如打捞落入盐井里的工具叫“取难”,针对落井工具的形状,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抓取,全凭钢绳从上千米深处传递出的手感。
离开久大低压天然气公司,途径从长土至艾叶的老大路。沿线井灶众多,道路两旁输送卤水的管道和输送天然气的火枧随处可见,只是当年熙熙攘攘的石板路如今已人迹罕至。接下来,一行人还探访了旭水河边的艾叶码头、韭菜嘴的正德井遗址,以及1882年开凿后不断加深,最后超过1500米的咸宗井。
当天中午,研学游队伍到达贡井区艾叶镇,整个探寻过程历时4个多小时,行程约10公里。
在盐都大地开启全民研学之旅
“山围玛瑙形如锁,硚翊凤凰势欲飞。”这颇具画面感的句子出自清道光二十七年的《重修凤凰硚碑记》。“痛快旅游”负责人杨宗祥接受采访时表示,“找回盐都”的发起和一座叫做凤凰桥的界桥密切相关。该桥始建于明代,一头连内江市威远县的玛瑙山,一头接自贡市大安区的凤凰坝。
据悉,陈星生在一次讲座上谈到凤凰桥的来历,坐在台下的杨宗祥和城市书房发起人古德不觉心驰神往,产生了实地探访的想法。2022年4月底的一天,三人相约在茶馆碰头,从凤凰桥一路聊到了盐业遗迹和本土文化,最终达成了一起“走一走、看一看”的共识。
2022年5月2日,“找回盐都”研学游活动正式启动。十余名本土历史文化爱好者从艾叶出发,经过长土徒步抵达贡井老街,探寻贡井旭水河畔井盐文化遗存。两年来,“找回盐都”研学游活动的足迹走过了盐都的山山水水,先后探寻了螃蟹沟、釜溪河、土地坡、老公园、李白河、张家坝、凉高山、大安寨、扇子坝等地,发起了寻根富顺、感恩凤凰桥等活动……
“‘找回盐都’并非老人集体怀旧。”活动发起人之一的陈星生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在探寻盐业遗迹的过程中,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后期报名参加单次活动的人数更是突破了百人;此外成员组成也由单一的本土文史爱好者,扩大到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普通市民和外地游客。
“今天我们全家人都来了!”贡井盐厂退休职工刘女士称,12月1日当天探寻的富荣盐场最西边盐区,曾经是她工作过的地方,故地重游感觉特别亲切。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天车井架,触摸到它的纹理……”来自内江隆昌的唐先生表示不虚此行,认为此次探寻之旅给自己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研学游队伍中还有多名带着课题而来的高校研究生。
“我们民俗学研究所一共三名博士,选择的课题都是‘自贡盐文化’。”西南财经大学民俗学博士研究生李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带着问题而来,探寻在这座以“盐都”为名片的城市中,盐文化如何浸润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社会的运行。李楠目前已经在自贡生活了三个月,研究了大量历史遗存和文献资料,接触了不少从事井盐相关产业的人,她觉得这件事值得去做,也有信心把自己的课题做好。
另一位博士生、来自四川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马家清是地地道道的自贡人,她的研究课题是工业遗产。马家清表示遗产保护第一步是搜集资料,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在确认其价值后再分门别类进行保护。她认为“找回盐都”这样的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民众认知度和参与度,进而影响更多人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
作为专注本土旅游文化的自媒体从业人员,杨宗祥更看重线上和线下的良好互动。近年来几乎走遍了自贡的“卡卡角角”的他,借助各媒体平台发文、发图、发视频,努力让更多人关注本地旅游资源和本土文化。
把“盐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自贡因盐设市,‘盐’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色,也是最具辨识度的名片。”陈星生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表示,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盐都”在中华文明史上不可或缺,不应该被淡忘。他解释,“盐都”不仅仅是保留下来、数目有限的天车,而是一个包括井、灶、枧、号在内的巨大工场——早在两百年前,就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人类工业最伟大的景象。
据了解,中国著名电影教育家、中国高校电影学科奠基人之一孙明经,80多年前拍摄的纪录片《自贡井盐》,对自贡盐场作了教科书式的介绍。日本东亚同文会编的《中国省别全志》(修订本)将自流井盐井(指历史上的富荣盐场,包括目前的大安、自流井和贡井大部分城区)与大运河、万里长城、杭州海塘大堤、都江堰工程并称中国五大土木工程。英国夏士德在《自流井的井盐》著作中称自流井和长城、大运河一样,都是中国古代勤劳和远见的丰碑。
“自贡八大盐区,多数遗迹已消失不见。”陈星生表示这次“找回盐都”聚焦的富荣盐场最西边盐区,是自贡现存古盐井群、古盐道和古枧道遗址遗迹最集中的区域,从事盐史研究多年的他有一个小愿望:在现有遗址基础上,适当恢复原貌并连接形成一条完整的研学及旅游线路。
陈星生还有一个大愿望,即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然处于生产状态的东源井为核心,涵盖包括码头在内的周边盐业遗迹,形成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向世界讲述一个关于“盐都”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