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成林的剪纸世界

2024-12-15

□王发庆

  由自贡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统筹,宋青山担任总策划、宋光辉执行主编,自贡市政协文史书画研究院编辑出版的《自贡剪纸·沈成林作品集》是我市出版的首部“非遗”文化作品集,是沈成林剪纸生涯和艺术成就的总结,也是自贡剪纸这一独特民间艺术形式的全景式展现,是自贡文艺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
  据我所知,自贡民间剪纸历史久远,肇始于明清,相传400多年,是老百姓祈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而自贡剪纸流派的真正成型,形成地方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是在1944年余曼白先生从湖北省竹山县来到四川自贡以后。余曼白先生天赋异禀,善于把中国画的人文小品融汇于剪纸之中。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大量搜集、整理自贡的民间剪纸,把以曲线为主、细腻纤巧的江浙(南方)剪纸和以块面为主、雄浑粗犷的北方剪纸有机地结合起来,还从金石、书法、石刻、汉砖以至皮影等艺术中吸取营养,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自贡剪纸艺术风格。随着余曼白先生《鱼歌》《收获归来》《各民族大团结》等剪纸作品在美术界声名鹊起,并获德国莱比锡世界博览会剪纸艺术大奖,自贡剪纸才得以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1960年,郭沫若先生挥毫题写“中国自贡剪纸”,确定了自贡剪纸的地位和高度。
  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家”“世界民间艺术大师”的沈成林,早年师从自贡著名剪纸艺术家余曼白先生,成为余曼白早期入室弟子和优秀学生,从而得其真传。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沈成林创作各类剪纸作品6000余幅,其中约600余幅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剪纸报》《四川日报》《四川画报》《自贡日报》等全国各级报刊公开发表,有200余幅被选送法国、日本、瑞典、荷兰等国和中国澳门地区展出。此外,沈成林剪纸作品还大量出口日本并远销美、德、英、苏、法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沈成林从余曼白老师那儿承继来的“绝活”,经过他60多年不遗余力地锤炼、打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沈氏剪纸艺术,尤其是他融合古今、创新创造的“火绘剪纸技法”“手绘剪纸技法”“喷绘剪纸手法”以及“一分钟无稿剪人像”“五分钟剪生肖”等成果,使他成为自贡“小三绝”之一的“自贡剪纸”艺术的领军人物,成为省级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博览会上,沈成林获得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大奖,也是实至名归。
  《自贡剪纸·沈成林作品集》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美术作品专集。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郑晓幸为本书作序——《剪出历史的一片天》,其以“一生做一事,一事成一生,难能可贵”,高度肯定沈成林对传承自贡剪纸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自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余专论《剪出时代风貌,留住盐都记忆》,从时代性、地域性、创新性三个方面阐明沈成林剪纸的人文价值和艺术特色。著名文史学者王星特写《剪纸剪出来的艺术人生》,则是对沈成林艺术道路的生动写照。本书从沈成林先生500余件作品中遴选出169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以沈成林剪纸创作60年的时间轨迹为脉络,每十年为一个节点,编排为“风华正茂”“峥嵘岁月”“只争朝夕”“独步芳林”“朝花夕拾”“刀耕不息”,共六个部分,为便于读者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责任主编在每一部分加了导语,较为清晰地勾画出沈成林先生的创作轨迹和艺术追求。在装帧设计方面,本书力求呈现剪纸作品的生态原貌,一是在不同的底色贴印剪纸原作,造成较大的视觉冲击力。二是剪纸作品的背版照排,产生出镂空成像的艺术效果,三是对大型剪纸作品采用折叠展开印制,还原了剪纸巨作的宏大与精微,在书画类图书的印刷包装上可谓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纵观沈成林的剪纸艺术,早期作品的清新明丽,既有民间剪纸的装饰性,又有中国画特有的线描构成,尤其是人物造型或造型简括,朴实纯正,或玲珑剔透,俊朗雅致,均可谓神形兼备。他的自贡井盐题材系列,具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和厚重的历史感,线条粗犷而不失严谨法度,黑白虚实的构图布局,其烘染映衬尤其浑厚酣畅,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他熟练地运用剪纸的艺术语言,为祖国山河写真,为历史人物立传,显示了作品的丰富性和作者宏阔激越的情怀。更为让人震撼的是,在这部图书中用折叠方式选印了8幅52cm×86cm盐都题材系列作品。这是沈成林从七年前开始,正在创作完成的50米剪纸长卷《盐魂岁月》中的一部分,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的创作量。每剪刻完一个单幅作品,耗时一月多。整幅长卷由50幅单独的盐工劳作大画面为主体,配上地方民俗50幅小画面组成。每幅下面逐一刻画自贡人民的母亲河——釜溪河的景点,形成了50米长长的河流,前后贯通,气势恢宏,这件作品完成后有望成为传世之作,创造剪纸作品的“中国之最”。
  苏东坡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沈成林的剪纸世界,让我们看到“一生做一事,一事成一生”的坚韧不拔和难能可贵。他就像釜溪河畔王爷庙“剪纸工作室”楼外的那一株黄葛树,把根须扎进岩石,伸进土壤,毫不动摇地撑起一片绿荫;烈日严冬、雷霆雨雹,只能在他的年轮上留下不一样的曲线,生命之树却永远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