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克”队伍助力精准治污
——我市秋冬季大气攻坚志愿服务经验登上生态环境部官微
2024-12-12
□自贡融媒记者 黄鸿
日前,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以《成立四川省首支大气服务志愿队伍,“自贡蓝”一微克一微克地“抠”》为题,分享了我市成立“一微克”秋冬季大气攻坚环保志愿者服务队伍的经验和做法。据悉,我市组建“一微克”队伍以来,通过组织志愿者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引导、监督、服务等工作,有效提升全市大气污染监测与预警能力,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我市属于典型的低山浅丘地形,且处于川南地区气旋式流场污染物滞留中心,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易聚难散,特别是秋冬季逆温现象突出,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为探索全民参与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路径,我市成立全省首支由环保公益组织成员、科研院校单位职工等组成的“一微克”队伍,培训上岗后开展源头排查、信息采集、生态巡逻等工作,并通过“环保随手拍”平台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助力执法管控和精准治污。
“快看,前面有黑烟,估计有村民在烧秸秆。”不久前的一天傍晚,市飞溪河流环保公益中心志愿者在荣县古文镇鹰嘴塘村开展护渔巡查时,发现一处农田冒出黑烟,随即前往现场查看,并通过“环保随手拍”上报线索。“环保随手拍”后台工作人员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转交荣县生态环境局。古文镇接到荣县生态环境局反馈情况后,当即安排村组干部前往核实,并进行秸秆露天禁烧宣传劝导。
作为“一微克”队伍的组成部分,市飞溪河流环保公益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区县为单位组建志愿分队,融合护渔巡查监督和大气污染防治功能,主动参与秸秆露天焚烧、工地扬尘、恶臭扰民等涉及大气线索上报工作。同时,配套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志愿者主动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该中心负责人朱凯介绍:“志愿者通过统一培训,学习了大气污染常见问题、排查方法、上报方式等,成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支生力军。”
秋冬季期间,“一微克”队伍聚焦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和面源污染,采取包片包干的方式,定期走访监督区域,观察企业生产情况、排放情况和周边环境状况,在主要道路、交通枢纽、建筑工地等开展巡查,关注过往车辆尾气排放情况,并参与秸秆露天禁烧管控,动员农户对秸秆、杂草进行打捆离田后转运处置。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通过“环保随手拍”上传,后台人员核实后交由行政部门办理。
“一微克”队伍成立以来,收到志愿者上报线索83条,目前已处理问题81个,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12月9日,我市PM2.5浓度均值为38.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6.2%;PM10浓度均值为50.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5.3%;优良天数276天,同比增加5天;优良天数率80.2%,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微克每立方米”是衡量空气中细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的计量单位。一微克虽然很少,但随着其浓度的累积,会形成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源。因此,只有一微克一微克地“抠”,才能让市民享受更多蓝天。目前,市生态环境局正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等高校对接合作,探索通过学分奖励、综合测试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深化生态环境领域“首违不罚”制度,探索实施“公益减罚”“公益免罚”。违法当事人整改到位后,可通过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提供环保公益服务等方式减免处罚,为志愿服务持续开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