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语境 解读宋词
——读李克定先生《宋词别义》
2024-11-17
□王星
李克定先生退休后开始著述,今年93岁了,仍然笔耕不辍,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他的系列著作“永不沉没的小舟之八”《宋词别义》手稿交到我手里,我有幸先睹为快。
我认真看了,令我很惊奇,那么高龄了,思维非常清晰、活跃,语言简练,尤其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看得出是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头子。我认为这些也是李老先生长寿的秘笈。
李克定老先生,1931年生,原南京市立师范毕业。1949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军事大学学习,同年底进军西南来到自贡,直至今天。1983年离休后,李老先生先后参加上海中医专科函授学习、无锡艺术专科书法函授学习。他勤学、善学,兴趣爱好广泛,书法、篆刻、收藏、诗词、历史、军事等均有研究和造诣。书法作品在全国性的展出中多次获奖。门劵收藏被评为全国十大门票收藏活动家。
近两年来,年过九旬的李老,自选唐诗、宋词百余首,撰写成《读诗笔记》《宋词别义》等书。他把读书、学习和写作作为延年益寿的诀窍。
从《宋词别义》一书中读出,先生的诗学观念很“正统”,“诗言志”是其基础,注重诗词的教化功能,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其核心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观为指导的。因此,他判别诗词高下和优劣,是以诗词是否关心国家民众、社会进步为尺度的。当然,他选的宋词,在艺术上都是上乘的,只是在品格上,他有自己的评判。所以他选的宋词艺术性既高,又充满正能量。
老先生在前言中说:“宋词的深奥和隐喻也不比唐诗差。有些单词的深意和隐喻的奥妙,极难破解,如果离开时代历史背景和文艺通融,真叫你老牛吃南瓜。”当今学界对宋词的赏析、解读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各家解说纷繁不一,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和专家。对于词学,老先生是“初生牛犊”,他不信邪,不迷信权威,对名家、专家的解读,敢于质疑,他认为不合理或语焉不详的,就自己翻资料、找文献,尤其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来理解、体验古代诗人写作时的场景和心态,力求还原当时的语境。汤因比说过:“科学家总是透过现象去钻研现实,而且用规则或规律这些术语去表达现实。研究人类事物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当我研究历史的时候,我总是企图渗入人类现象的背后,去研究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东西。”(《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移用汤因比的话来说,就是先生在阅读宋词的时候,结合自己的人生处境和体验,渗入到宋词艺术语言里面,去研究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东西。诗词是形象化了的“生活”,虽然是艺术语言,但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因此须作出“合乎生活逻辑”的解读。从这一点来说,解读者与作者的使命几乎一致,就是要体现作品的“原旨”——李老这是在进行“正解”,而不是如先生自己所谦语的“别义”。
李老先生通过对艺术语言的解读,揭示出文本深层的结构和意义,而且,对原有的定论多有推翻,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这种“以己推人”的解读,具有诗人情怀,贴近真情实感,也就是把诗词还原到生活本身,用“在场”还原写作语境。是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解读。因而,许多学者纠缠不清或语焉不详的难题,在他手中迎刃而解,而且,每篇都有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也是本书的看点,有别于其他宋词赏析书籍的地方。
他的这些见解,其实是有深刻学理作支持的。虽然他并没有系统学习或阅读什么理论著作,但他的这些见解,颇具科学性或曰学术性。相信读者读到那些文字,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而他那种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治学精神,给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这是“独立精神”在治学上的体现,值得提倡。
自唐宋以来,词的创作独成一种文学体裁,原初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后来一个词牌的乐章可以用多首相应的“词”来演唱,所以后来又叫“填词”。元明以后词牌逐渐和音乐“失联”,到清以后,词完全和曲调脱离,成了纯粹的阅读文本,甚至出现许多与音乐无关的“自度曲”,这为词的发展反而提供了更大空间。先生在书中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五点改革意见,主张废除格律,我是不敢完全赞同的。词的改革,牵涉词学的深层结构,撇开音乐不说,诸如词牌与情感的关系,韵脚与情感的关系,词的结构与表达关系,对仗、本句对、隔句对(扇对)在词中的作用,一字逗、三字逗、五字逗,三三结构、三六结构、四六结构,以及音韵的转换等等,与情感表达有深刻的关联,这些都是改革者应纳入的探索范畴。若如先生所言,只为了“既简又易”,留下相同的字数、长短句式,又用现代汉语写作,我认为这与当今自由体诗差不多,与“词”无关了,也就没有必要冠之词牌名称。当然,先生提出的改革意见,是近代以来词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作为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讨论,也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