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百年龚扇的编织技艺,龚倩成功开发出诸多多元化文创产品——

妙到毫巅的指上功夫

2024-08-18


龚倩正在制作龚扇


工作人员正在制作龚扇


制作龚扇需要极大的耐心


龚倩为正在学习制作龚扇的学员进行讲解

□自贡融媒记者叶艳宋姿熠/文图
  “竹丝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有耐心,不能慌。”近日,在位于市图书馆旁的龚扇展示厅内,龚扇第五代传人龚倩,为正在学习编织龚扇的学员们讲解制作要领。
  “不要觉得只是一把小小的扇子,它的制作工艺其实极为复杂。”龚倩表示,龚扇是拥有15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序多达10道,每一步都需精心打磨。“刮竹丝前,磨刀就要用一天时间。”龚倩说,竹丝要达到0.01—0.015毫米薄,这几乎是对技艺的极限挑战。她随手拿起一根细薄的竹丝,称其直径仅为一根头发丝的七分之一。记者发现,竹丝越细,同样规格的扇面所需竹丝越多,图案就越清晰、逼真,好似工笔画一般。根据竹丝大小的不同,龚扇又分为16丝、18丝和22丝的扇子。“竹丝越细,编织所用的时间也越久。”龚倩指着展示厅内一幅用龚扇技艺编织成的长约1米、宽约20厘米的山水画说,这就是22丝(1厘米宽度中有22根竹丝)技艺,画面看起来似织锦绢绸般光亮细腻,令人赞叹。作品的背后,却是龚倩整整两年的辛勤付出。
  编扇面有“人字编”“点字编”两种编法,利用不同编法和竹子表皮颜色呈现出不同图案效果。“喘一口粗气都可能让上千条细丝乱作一团。”龚倩说,一个普通扇面通常要两个月才能完成,这是对一个人耐心的极大考验。
  “敲击扇把有鼓声”是龚扇的另一大特点,这也依赖于竹丝精密的编织。因为龚扇的编织要求每一根竹丝都要绷直、排列紧密,因此在敲击扇把时,能够听到“咚咚”的好似敲鼓的声音。把编好的龚扇绷起来,也成为龚氏一族至今密不外传的绝技。
  如今,一把龚扇的定价早已上千元(主要作为收藏品销售)。经过龚倩的创新演变,得益于龚扇编织技艺,已成功开发出耳饰、胸针、手提包、冰箱贴等多元化文创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龚倩说,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今天,纯手工技艺越显弥足珍贵,龚扇也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