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实的﹃文坛侠圣﹄
——读傅国涌《金庸传》有感
2024-06-23
□邱林
毫无疑问,金庸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然而,也有人认为金庸学识并不是那样渊博——他担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引起多方质疑;最后一次修订自己的小说令很多读者不满。虽然文学界对金庸褒贬不一,但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持续关注。
据我所知,包括今年3月最新出版的刘国重撰写的《金庸评传》在内,坊间流传着15种“金传”版本。我先后收藏了其中的三个版本:一是费勇撰写的《金庸全传》,二是傅国涌撰写的《金庸传》,三是上官圣泓撰写的《金庸传》。这三本传记,我都进行了阅读,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傅国涌撰写的《金庸传》。
2003年,傅国涌《金庸传》第一版出版后,因金庸本人不认可而饱受争议。的确,傅国涌的写作经历恐怕今天一般传记作家无法想象:作者没有访问传主——金庸本人,成稿后亦未请传主审阅和发表意见。当时,金庸还健在,由于傅国涌没对其本人进行接触,所以金庸对他的这本传记不屑一顾。
但是,傅国涌并没有因为金庸的“不高兴”,而将那些评价改掉或删节。他表示,“传主是个公众人物,有大量的作品公开问世,有关他的记录、回忆、报道也不难搜集,只要我采用的材料是可信的,我下笔是客观、持平的……自始至终不受传主态度的任何影响,这是失,也是得,得至少多于失。”
现在我看到的傅国涌这本《金庸传》是第二版,相对第一版,增加了10多万字,增添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后我觉得,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详实可信的史料,以及自己对传主的分析,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金庸——一个出类拔萃的“文坛侠圣”,一个备受争议的报业巨子。
傅国涌熟读金庸武侠,对江南风物非常熟悉,而且对金庸“老派读书人”的身份寄予了自己的理想和情怀。他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不仅可以理解金庸作为报人、作家和商人的一生,并透过这个人物的命运更深地认识二十世纪风云跌宕的大时代。
金庸是幸运的,当时,他几乎每天都要在报上发表政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分析内地局势,每每预言,几乎都被命中。同时,金庸写了15部武侠小说,他用书名首字作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脍炙人口,在武侠迷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庸小说大举进入内地后所引发的武侠热,至今不衰。
或许,金庸在报纸上发表武侠小说只是为了吸引读者和扩大销量,而真正想传递给大众的却是他在社评中表达的对国计民生、两岸三地、世界风云的关切。在金庸创作的高峰期,左手政论,右手小说。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边缘”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进程。
对于傅国涌的这本传记,著名金庸小说研究者刘国重如此评价:傅国涌的“金传”最有影响,也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部“金传”。对金庸的评价更平和,对他有更多同情与理解。其他“金传”都做不到这样认真、全面、细致。傅国涌的长处是对中国现代文化以及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他的短板是对古典中国了解不够,缺乏“温情与敬意”。
尽管金庸去世已经五年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现在还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往往是在娱乐界,他的功过是非往往有争议,爱之恨之不屑之都有。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传奇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为人处事是否真如传记所言,相信也是莫衷一是,没有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说法,不必强求。
例如,著名作家王朔一直对金庸持不同看法。为了批评金庸,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我看金庸》的文章,他在文章中用了两千字对金庸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贬斥。他鲜明地亮出了自己对金庸文学创作的轻视,直接将武侠小说贬到低俗、不入流的位置。王朔对于金庸的评价,只能说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虽然金庸完成了自己的华美演出,但他是复杂的,如同他亲历的那个时代一样。
客观上,金庸本是一个性格上十分矛盾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只要于法无碍,我们读者又何必苛求。当然,1993年金庸卖掉《明报》之后,他与这个时代的关系就渐渐淡去,他的人生也处在慢慢的落幕当中。鉴于金庸晚年的许多表现,已经没有什么真实的影响力了。要有,也只是在他的铁杆粉丝中仍保留着挥之不去的那种影响。
斯人已逝,江湖已远。金庸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报人,无论有多少雄心壮志,最终也要告别尘世。我认为,傅国涌在书中的一句话对金庸的总结入木三分:“滚滚红尘之中,他飞来飞去,是耶非耶,天下后世,自有公论。但无论是多么辉煌,多么耀眼,天亮了,星星终将隐去,千千万万的生灵,又要开始一天新的生活,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终将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