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
2024-06-23
□陈刚
1890年一个艳阳高照的秋天,在糍粑坳的大塆头,一个大户人家开始大兴土木。这是自流井大盐商王和甫家的五兄弟正在开工营造自己的私家宅邸。6年后,一座精美的宅院落成。
这是一座四重三院的大宅,院内有十四个天井,梁柱都是上等木材,柱头漆磨锃亮,木雕石刻雕琢精美,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这座宅院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八字檀木,宅前两口池塘双塘映月,四周遍植佳木。从风水学上讲,这无疑是一块宝地。王氏兄弟为了纪念其父王子诚,将宅邸取名“子诚公祠”。在民间,人们更习惯叫它“王家大院”。宅院建成后,家政掌门人王和甫在大堂的神龛上供奉了一条扁担,这是他父亲王子诚早年使用过的物件,以此来激励后辈子孙们,不要忘记先辈创业的艰难,肩挑卤水的辛苦。
早在清末同治、道光年间,民间就流传着自流井“三朵云”的故事。所谓“三朵云”,就是指自流井盐场的三个大佬。他们富甲一方,权倾一方。自流井民谚说,“只要你不姓王,不姓李,老子就不怕你”。可见当时的王、李两姓盐商在自流井的权势极大。其中,王向荣的王家,先祖是从湖北麻城迁徙而来,定居自流井,以凿井煎盐为业,后来逐渐做大,成为一方豪门巨富。这个王家是自流井珍珠山王宝善祠一支。
王向荣早年与陕帮商人合作,经营盐业,他的井灶产出的盐,多由陕帮商人的“宝兴隆”商号经销。后来陕帮商人为避“洪、杨战祸”回到汉中原籍,王向荣接管了“宝兴隆”。其后,陕帮商人的遗孀前来自流井讨说法,由此引出一段纠纷。摆平此事后,王家遂将“宝兴隆”改名为“仲兴祥”继续经营。
王向荣死后,他的儿子王子诚接管了“仲兴祥”商号。王子诚为人忠厚,勤勉朴实,又会持家用人,颇得人心,却不幸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其后,由其长子王芙九主持家政。王芙九亦有其父的风范,为人也好,也是忠勤忍让、踏实肯干,“仲兴祥”在他的手上进入全盛时期,除火圈、卤井、水枧外,还有几千石田租,又新开了一间盐号。因为五兄弟没有分家,一家人开销巨大,且毫无节制。他的五弟常驻北京,为了捐官,花钱如流水,一年竟耗去白银二十万两。王芙九独木难支,忧愤成疾,亦不幸早亡。最后,王氏一家的重担落在了王芙九的三弟王和甫的肩上。
王和甫于生意不甚在行,但深明事理,为人实在,知人善任,吃得了亏。他雅好翰墨,盐号招收学徒,他会让人写一篇墨笔字,以此定夺。后来成为大盐商的罗华垓从简阳来到自流井,去“仲兴祥”求职,王和甫即当场叫他写一篇字,王和甫看了,感叹道,字如其人,可以留下。此后,罗华垓果然不负众望,挑起了大梁。王和甫喜欢吃猪肘,有“刀头”的绰号。他的轿夫很羡慕他。王和甫知道后,便让厨房给轿夫烘制,连吃了几天,就开始拉肚子。轿夫不好意思,说,还是三公才有福气啊,我们这些下力人消受不起。王和甫说,不是我福气好,凡事有个度,过了头就不好了。
王和甫接任时,王家已是危机四伏,他通过股份制形式兴办“渡水处”,淘复旧井,分摊家务责任等一系列措施,逐渐使王氏家族恢复了生机。
1916年,王和甫被选为自流井保卫团团长,十年后又担任了自贡商会会长。民国初年,自流井因盐税丰厚,是各系军阀率先争抢的肥肉。1919年,川滇两军为争夺自流井开战,滇军军长向商会索要二十万大洋,并且扬言,如果不给,就把自流井打个稀巴烂。商会拿不出如此巨款,王和甫只得变卖田产垫付。他令人抬出箱子,拿出一捆一捆的田契,说有多少就卖多少。后来,川黔联军打败杨森,刘湘到自流井主持善后会,王和甫任刘湘的提款处长,当限期不能提款时,亦是王和甫自己先行垫付。因为这些事,王和甫亏空不少,但也赢得了商界的普遍尊重。
1930年,川军师长王缵绪任四川盐运使,将永岸自贡地区销售盐斤削减,划归犍为五通桥产盐行销。自贡盐场代表李敬才、胡铁华去重庆谈判也被扣押。王和甫被众人推举去营救李、胡二人。王和甫抱病前往重庆。经过多方协调,日夜周旋,终于把事情办成,王和甫却因此加重病情,死于重庆,时年六十三岁。刘湘得知后,感念其为人,派了一个连的兵护送王和甫的灵柩回自流井。途经之地,沿路祭奠。自流井的商会、盐号、公会,远到凉高山迎灵,香案列阵,钱纸纷飞,鞭炮震耳。
簪缨之家,五世而斩。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王和甫的王家大院,在封建时代都逃不出这样的周期率。王和甫死后,王氏家族亦是日渐凋零。王家大院已不复昔日的辉煌。王和甫的三儿子王天铎上海求学归来,在这座大院开办了“子诚学堂”,抗战时这里还曾做过中共的地下联络点。百年之后,昔日的高门大院、豪宅华府竟成了雉飞犬突、蛛网遍布的荒院。
2024年初夏,一个阴雨连绵的午后,我和画家曾鸣来到王家大院。路边一排蓝花楹花枝灼灼,衬托出远处明丽的楼群。眼前是经过两年修复的王家大院,屋舍庭院俨然整饬,雕梁画栋依然,这座荒废日久的大院仿佛又恢复了生机,重现出昔日的光彩。院门口的水塘不见了,一株百年银杏依然枝繁叶茂,苍翠浓郁。一进院内还有两棵大树,一棵女桢,一棵桂圆。看门人说,每年夏天,桂圆树还会结果,不过只有那么稀稀落落的几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