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物品甚至丢弃的废品,在他们手中变成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彩灯——
自贡彩灯人 匠心巧手“琢”精品
2024-04-07
“华夏乐章”灯组创下自贡灯会史上“瓷器灯之最” 记者 叶卫东 摄于2019年
使用12吨药瓶制作的药瓶灯组“九凤瓶”
1987年第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特等奖灯组“鱼美人戏群龙”
记者 叶卫东 摄
市日杂公司早期制作的瓷器灯和制灯人员(右三为胡少文)
“奖杯”灯组制作小组在工作(1984年摄)
2019年第二十六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故乡印象”灯组
□阙向东 记者 张才
自贡彩灯名扬五洲四海,既有市场的因素,更得益于一批批彩灯匠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万物皆可为灯”,在这些能工巧匠手里变为现实。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自贡彩灯领域身怀绝技的设计者、制作者,从他们的回忆中,可以了解自贡彩灯过去的故事和一代代彩灯人面向未来的信心。
胡少文 瓷器变灯成一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已知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约4200年。上世纪60年代,一群自贡人“突发奇想”,将同具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瓷器和彩灯相结合,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瓷器灯,堪称一绝。
“瓷器灯不是我发明的,我只是添了几块砖、加了几片瓦。”龙年新春,第30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举办期间,自贡特色彩灯瓷器捆扎制灯技艺创始人之一、84岁的胡少文接受记者采访时并没有“贪功”,他一再强调最早制作并在灯会现场展出的瓷器灯,出自市日杂公司两位老营业员张广汉和吴纪云之手。
自贡属丘陵地区,新中国成立前走街串巷的商贩,往往将瓷器捆扎成型后方才挑着售卖。这样一来行走方便,不易损坏;二来美观,能吸引顾客。随后逐渐形成了做寿的“寿碗”要捆扎成型,才摆上堂前志庆,女方陪嫁的碗盏更要用红色细麻绳精心捆扎后,方可放入脚篮送往夫家等民间习俗。久而久之,市日杂公司的营业员也在工作中练就了捆扎瓷器的手艺。
胡少文提供的黑白照片显示,早期瓷器灯所用的瓷器包括酒杯、茶壶、汤碗等,加上流苏点缀而成,造型相对简单,体量也不算大。即便如此,瓷器灯在1964年举行的自贡首届迎春灯会上,首次亮相便一鸣惊人。此后两年的第二届和第三届迎春灯会上,市日杂公司相继推出“辣椒花”“太阳花”“桔花”等瓷器工艺灯,观众同样好评如潮。
令胡少文记忆犹新的“二龙戏珠”灯组由两条长4米、高2米的瓷龙和一个直径0.6米的彩珠组成,为自贡灯会首次推出的大型瓷器灯组。该灯组共使用各类瓷器一万多件,龙的胡须用小酒杯,龙尾用调羹和条盘,青花玲珑碗内装灯泡作为龙身,通电后,灯光从半透明的小孔中透出,整个龙身晶莹剔透,活像龙身上的片片鳞甲。
在1987年举办的首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龙凤呈祥”灯组获特等奖,并先后到全国各地及海外展出,赢得了国外友人的赞誉。“群狮戏球”灯组在1988年第二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再获特等奖,同年随自贡灯会在北京展出。灯组共用瓷器两万余件,6只高度达2.5米的大狮子原型为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前的两头石狮——胡少文前前后后跑了好几趟,用相机拍下石狮的不同角度,然后绘制成图。
2000年前后,从单位退休的胡少文逐渐淡出彩灯行业,但让他欣慰的是瓷器灯的发展并未止步。彩灯匠人潜心研究、不断探索使灯组的体量不断增大,视觉冲击力愈发强烈。2019年的“华夏乐章”更是创下了自贡灯会历史上的“瓷器灯之最”,灯组高30米、直径25米,重达102吨,共使用20余万件瓷器。
蓝松子 “药瓶灯”化腐朽为神奇
瓷器灯、药瓶灯和蚕茧灯突破了悬挂式、纸绸蒙皮的传统制灯技艺,因用材奇特、制作精细,被公认为自贡灯会的三大创造性灯组。其中,来自我市医疗卫生系统的“药瓶灯”更是变废为宝,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工会副主席、已七十高龄的蓝松子,参与了1978年至1992年历届自贡灯会医疗卫生系统灯组的设计制作。近日,他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谈到了药瓶灯的来龙去脉。
1984年,时任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彭若琼接到彩灯制作任务后,一直在苦苦思索寻找“一个既省钱又能突出自身特点的办法”。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苦思无果的彭若琼,在一次见到医院废品库房堆满了废弃的青霉素空药瓶时,突然心里有了答案。他立即组织人手,烧开一大锅水对青霉素药瓶进行消毒、脱蜡,注入混合颜料的自来水,捆扎固定后再装好灯泡,一个晶莹剔透的药瓶灯组就做出来了。
高度超过两米的“奖杯”药瓶灯在灯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轰动,获得了灯会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制作奖”,这是药瓶灯在自贡灯会首次亮相,医疗卫生系统各单位纷纷到市三医院取经。参与制灯人员集思广益、再接再厉,很快解决了密封青霉素空瓶不宜灌注、普通颜料容易褪色等问题。在1988年举行的第二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由蓝松子设计、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制作的“二龙夺宝”大型药瓶灯组,一举夺得了特等奖。
“1988年是龙年,作品当中龙的原型是参照家里青花瓷茶杯上的图案,设计出草图。”蓝松子表示制灯不仅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灯组里的两条金龙就用了15万个空药瓶,宝珠则用了药瓶2万余个,单单用注射器向瓶内灌注颜料就是一项“大工程”,在用细铁丝对药瓶捆绑固定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制作人员手上都裂开了一道道口子。
“二龙夺宝”灯组没有辜负蓝松子和所有参与制作者的付出。1988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中国龙”中,特别提到了这两条“瓶瓶龙”;在中央电视台的文化生活节目“来自恐龙的故乡”中,更评价其为少有的艺术珍品。
同年6月,“二龙夺宝”参加了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的展出,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不少北京人对巧夺天工的药瓶灯竖起了大拇指,赞扬:“四川的男人手真巧!”
“作为一名彩灯人,希望自贡灯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特点,与时俱进。”如今,居住在北京的蓝松子仍时时关注自贡的发展和变化,他表示明年准备带着儿孙们回一趟家乡,让他们现场感受“天下第一灯”的魅力。
雷振刚 开创玻璃钢制灯先河
1978年,自贡迎来中断12年后的迎春灯会,共有61个县级单位参加制灯,观灯人数达到了88万人次。在这届灯会中,自贡市铸钢厂打破常规,首创以玻璃钢为主要材料和工艺制作彩灯的先河。
作为自贡市首批“彩灯功勋艺术家”之一的雷振刚,时任自贡市铸钢厂宣传干事,是此次灯组“二龙戏珠”创意设计制作的主角。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时经过现场勘察和反复考量,最终确定在长约60米、宽不足3米的划定展区内布置两条长25米、高6米的“巨龙”,以及一颗直径为3米的圆球。
“方案通过了,但用什么材料制作又成了一道难题。”雷振刚表示,当时的制灯材料有篾条、层板、吹塑纸、防雨布等,但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他想起了车间塑料模组使用的新型材料“环氧树脂”,经厂领导拍板决定将玻璃钢材料和工艺用于灯组制作,同时抽调钳工、电工、木模工及杂工等数十人,组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制灯团队。
工人们首先用角钢、圆条焊接成“龙”的骨架,用谷草和麻筋捆绑成型后开始泥塑、上蜡。此后就是车间塑料模组的师傅出场了,他们在玻纤布上刷上环氧树脂,干透后反复打磨、上色;为了让两条龙“动”起来,钳工、电工又陆续上阵,运用机械加工和电机技术最终达到了设计要求:龙头、龙尾能左右摇摆、腿脚能前后划动。
两条“巨龙”造型完成后,为了达到理想的灯光效果,除安装大功率射灯照明外,龙脊上还用红黄绿三色灯泡串联呈现追光的动感。“龙眼”则采用汽车大灯,光束集中且闪亮,有画龙点睛之妙。
1987年,自贡举办第一届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雷振刚参与了该届灯会“鱼美人戏群龙”灯组的设计制作。这一华丽壮观的灯组采用玻璃钢制作工艺,占据了整个三号湖,面积达1600平方米,高度达15米,创下了灯会多项记录,并荣获该届灯会特等奖。1988年,铸钢厂制作的“五龙嬉水”灯组再次荣获自贡灯会特等奖,并参加了同年举办的北京“北海龙灯会”。
40多年来,雷振刚始终奋战在制灯一线。2019年的第二十五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雷振刚创意设计并全程参与制作的“故乡印象”系列灯组,再现了清末民初时期自流井街道的市井人情和人文特征。2020年,雷振刚又为中华彩灯大世界设计“釜溪上元提灯会”大型灯组,赢得了观灯群众的一致好评。
“应当说我的大半生都贡献给了自贡彩灯。”雷振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够为自贡灯会和自贡彩灯产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希望守正创新中的自贡彩灯未来更加美好。
(图片除署名外,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