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中华第一扇”百年传奇
——记龚扇竹编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龚瑶妤
2024-01-21
龚扇由细过人发的竹丝编织而成,扇面薄如蝉翼、亮似绫绸、图案丰富,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被誉为“中华第一扇”的龚扇,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市唯一兼得这两大荣誉者。具有140多年历史的龚扇,已传至第五代,龚瑶妤是第五代传承人之一。□记者蒋周德/文、图
掌握祖传技艺获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近日,记者来到林木蓊郁的自流井区富台山,进入自贡龚道勇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在龚瑶妤劳模工作室见到龚瑶妤。
这里原是一家制衣厂。废弃的红砖厂房二楼,地板简单用瓷砖铺过,几位艺人埋头对窗而坐,或刮竹丝,或挑竹丝编织。龚瑶妤正坐在桌前,手指翻飞,采用挑、压、穿、破、镶等技巧编织龚扇。她的工作台是张旧书桌,台上没有一把成品扇。“做一把扇至少要两个月,一完成就被订制的客户取走。”龚瑶妤自豪地表示,由于从来都是供不应求,所以他们不需要包装意识和商业促销手段,只需要纯粹的手艺。
龚瑶妤自豪的底气,既来自祖传技艺,也来自一面墙上挂满的她和父亲的获奖作品照片和获奖证书。
龚扇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始人为龚爵五。第二代传承人是龚玉璋,他弘扬龚扇技艺,把扇子编成了艺术珍品。龚扇第三代传承人是龚玉璋的长子龚长荣、次子龚玉文,他们使龚扇制作技艺达到新的高峰。龚扇第四代传承人有好几位,代表性传承人是龚道勇。我市所有工艺美术领域,截至目前仅诞生了两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就是龚道勇及其父亲龚玉文(已故多年)。
龚道勇在掌握了祖传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竹丝的厚度从0.025毫米缩小到0.01至0.015毫米,宽度也下降了30%,使其细到头发丝的七分之一。过去一把团扇用800多根竹丝,如今需要1150根左右。竹丝越精细,编织出的扇面越轻薄、透明,图案越清晰、逼真,与绢扇相比几可乱真。
龚瑶妤是龚道勇的大女儿,2002年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编织龚扇。经过不懈努力,她基本掌握了父亲的全部技艺。
这些年来,龚瑶妤获奖无数:2008年,《昭君》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美术精品铜奖;2009年,《寿星》获第十届西部国际“三品”博览会金奖,《山水》获第四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14年,《花鸟》在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上,获工艺美术类金奖;2018年,《天女散花》获第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21年,《山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手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
龚瑶妤于2013年被授予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于2015年12月获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坚持守正创新艺术之花更加芬芳美丽
编织龚扇,需要具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20多年来,龚瑶妤每天埋头静坐,拿着拨针的手指随竹丝翻飞。
龚道勇有两个女儿,他只让大女儿学习家传绝技,因为小女儿性格活泼,吃不了这苦。“很枯燥,一坐就是半天,除了喝水、上厕所,都在编。”龚瑶妤说,编织龚扇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强的毅力。
“制作龚扇,分为挑竹子、撕竹子、刮竹丝、编织、成型、镶边、安柄七步。”龚瑶妤说,从备料制丝到出成品都仅靠一双手、一颗拨针和几把刀(勾刀、匀刀、刮刀、分丝刀)。
“编织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喘一口粗气或者指尖出汗都可能让数百上千条竹丝乱作一团。若遇‘热胀冷缩’,还要适时调节松紧。”龚瑶妤说,利用不同编法和竹子表皮颜色呈现出不同图案效果,需要长期练习。
为提高效率,龚道勇雇了两名工人,专门负责撕竹子、刮竹丝等。尽管如此,父女俩一年的产量也不过20把龚扇。
“又枯燥又劳累,可以选择的工作那么多,何苦要学这个?”面对记者的疑惑,龚瑶妤坦诚地说,若非背着家族的使命,她可能也不会选择这一行。勤学苦练多年,她熟练掌握了龚扇编织最关键的技艺——绷扇,即编好扇面后,确保整个扇面均匀绷紧。成品出来后敲打扇柄,扇面会发出不绝于耳的鼓声。如果绷扇时用力不均,就不会有鼓声,那两三个月的艰辛劳作就白费了。
与父亲相比,龚瑶妤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龚道勇很欣慰,他说,女儿的心思更细腻一些,作品也更柔美。
如今,龚瑶妤和父亲都在接受个性化定制,把买家的书法作品、结婚照、偶像照等编织在扇面上。龚瑶妤说,他们坚持守正创新。
近年来,为传播非遗文化、扩大龚扇影响,龚瑶妤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龚扇竹编技艺是龚氏家族的荣耀,也是中华绝技。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此高超的手工技艺弥足珍贵。2015年7月24日,央视第7套《农广天地》栏目推出《自贡龚扇》。该节目通过龚玉文的妻子林淑芳展示的大量龚扇照片,以及采访龚道勇、民俗专家宋良曦(已故),介绍了龚扇的来历和整个制作过程。该节目以怀孕8个月的龚瑶妤在坚持编织《麻姑献寿》画面结束,画面配以主持人的声音:“从龚瑶妤身上,我们看到龚家血脉相传,如竹丝般顽强、坚韧的品质。我们有理由相信,龚扇几代人用心血浇灌的艺术之花,将会在更年轻的第五代、第六代……怒放得更加芬芳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