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曾是釜溪河盐运的重要码头,被誉为“川南古镇风情的标本”——

仙市古镇 藏在宁静生活里的勃勃生机

2023-07-23

□ 记者 陈凡逸/文 宋姿熠/图

  釜溪河从自贡市区蜿蜒而来,流经沿滩区仙市镇,形成一道美丽的河湾。紧邻河湾处的水运码头上面,便是闻名遐迩的仙市古镇。
  昔日,这里是“东大道下川路”运盐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码头,自贡井盐经此入沱江、进长江,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古镇成为自贡井盐文化、盐运文化和码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从自贡城区出发沿着江姐大道,驱车不到半小时,便可到达仙市古镇。7月16日,记者来到这里,品味古镇人恬淡舒适的宁静生活,了解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道,领略承载着乡愁的古镇焕发出的生机与光彩。

徜徉仙市
领略古朴风貌
  “仙女下凡卧河边,金银首饰撒满滩。玉带长河千帆掠,玉树翠竹舞翩跹……”仙市古镇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原名仙滩,后在民国时期改名仙市。
  “青色的石板路把两旁青瓦白墙的民居分开,夜晚时分进入田间湿地的人们,手里需要紧紧握着驱蛇的棒子;全身大花颜色的妇人一到出太阳,就连忙抬出簸箕晾晒粮食和咸菜……”2023年初,自贡籍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易小荷在仙市古镇深居一年多后,写出非虚构文学作品《盐镇》。
  三伏天里,记者踩着石板路走进古镇看到,街道纵横交错、布局奇特,民居古色古香、保存完整,大小寺庙、会馆、宗祠点缀在街廓民居之中,十分有意境。沿滩区仙市镇宣传委员徐媛璐介绍,古镇依山傍水而建,魅力主要在于建筑布局及其独特风貌。“四街四栅、五庙一祠、三码头”的主要布局,成为四川建筑布局不与环境夺空间、顺应自然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川南古镇风情的标本”。
  正街是古镇最有代表性,也是建镇之初最早修建的一条古街,全长242米,街道两边的房屋全部是典型的清朝建筑老房屋。这些老房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建筑材料基本用的是石木,下面部分是以石墩为基础,木结构为上层建筑,用瓦作防火,其最惊人之处是没有使用一枚钉子。
  沿正街前行,只见一座土地庙旁边,有一口椭圆形、直径约两三尺的水井,当地人称“胯胯井”。该井常年水满且水质清澈甘醇,曾是镇上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如今用来洗衣、浇花。
  与正街相连的便是呈南北走向的半边街,以前此街靠着釜溪河这边的房舍经常发生垮塌,如今仅剩靠山的半边,人们就叫它半边街。天上宫和金桥寺都坐落在此街上,一街串两庙,形成“街中有庙、庙中有街、庙庙相通”的建筑格局。
  仙市曾有五庙,南华宫、天上宫、川主庙、湖广庙、江西庙,其中川主庙和湖广庙已被毁。五座庙宇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南华宫,它是清代广东移民在这里修建的会馆,1958年改称金桥寺,是庙会、社戏的演出之地。寺内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建筑群,红墙黛瓦、众鳌高翘,建筑物的梁柱和墙板上,人物战场、花草虫鱼等木雕栩栩如生。矗立于高台之上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该殿的山墙和正殿脊饰尤为精美。寺前的院坝是过往行人的通道,通过两侧疏楼下的门洞与半边街相通,这里有定期的庙会以及放生会举行。
  仙市古镇不仅以山水秀美闻名,且还以名人辈出而著称。曾以参赞名义出使英、法、意、比等国被誉为“川报第一人”的宋育人就启蒙于此。清末辞官隐居的大儒名士罗金声、宋时湛便长期隐读仙女峪。这里还是当年威震成渝等地的传奇武林高手“罗 三爷”的裔胞之地;除奸铲霸、誉满乡里的“李蓝义军”部将头领“李千斤”和民国少将兰蔚,也是古镇孕育出的知名人物。

回归宁静
再看民俗风情
  在清代,自贡的盐产量占全川一半以上,号称“盐都”。在水路是交通大动脉的时代,随着自贡盐业生产的日益兴旺发达,先前只有寥寥数户人家、一条陆路通道的荒凉小村落仙滩因盐运而繁荣昌盛起来。陆路“挑夫盈途”,水路“帆桨如织”,进而有了店铺,有了街市,热闹非凡。
  如今,繁华退去回归宁静,居民生活从容自得,古镇的民俗风情文化倍受游客追捧。行走在古镇,随处可见慈祥的老人,历经各自不同的沧桑,依然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如水般随着时光缓缓向前。
  只要不下雨,新街子37号的公房外,90岁的袁守楠都会拄着拐棍慢悠悠地走上一段。虽然患有高血压,手脚曾摔伤过,一只眼睛视力模糊,但老人说话声音洪亮,听力也挺好,常与街坊邻居聊天。70年前,她“遵循”父母之命从自贡路边井嫁到这里,育有两女一儿,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公社组织下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务工三年,算是“见过世面”。
  “公房租金180块钱一年,我每月有低保费,生活简单充实。”树荫下,袁守楠与记者拉起了家常,早上自己做点吃的,中午住在隔壁街的女儿送饭来,“女婿还会喊多送点,这就是‘女好不如女婿好’啊!”
  “20岁来仙市时看到的,跟现在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记者问道。袁守楠伸手摸了摸厚实的堡坎说,这条新街子和仙市的上码头相连,过去成为运盐的船工和盐担子们的聚散之地,曾经商铺、餐馆、客栈、茶馆、赌场等一家挨着一家,很是热闹。“近10多年路面整治平了,操各种口音的游客越来越多,逢年过节还有黑皮肤、白皮肤的外国人来耍。”老人家说。
  “叮叮当当……”正街下栅处,清脆的声音从一间小屋里传出。简易的煤炉、陈旧的风箱,炉里炭火正旺,打铁匠从火炉中取出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到铁砧上,大锤与小锤上上下下有节奏地挥动着,传出如同音乐般动听的声音,手起锤落间,火花四溅,蔚为壮观。
  来镇里的游客每每路过铁匠铺都会在此驻步,小孩对打铁这门手艺保持着好奇,实在想象不出这样一个铁条为何会在火焰和铁锤的加持下变成了实用的工具。成年人则会上手体验一番,随着一声声有节奏的敲击声,感受手工匠人的艰辛和不易。
  除了铁匠铺,来这里的游客还可以感受弹棉花、喝盖碗茶等慢生活。临近中午,古镇各种食肆、餐馆逐渐热闹起来,夏日炎炎,蝉鸣声声,烘肘、豆花、粑粑肉、焦鱼等特色美食散发出浓浓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保护发展
留住浓厚古韵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山乡巨变已成必然。距离高铁自贡站仅两公里的仙市古镇如何留住“古韵味”、谋求新发展?
  据悉,近年来,沿滩区仙市镇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核心区的街区、民居、会馆、宫祠、码头等历史建筑采取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坚持只对其修缮、保养,“不改变建筑物原状”的原则。规划确定仙市古镇南华宫、天上宫、陈家祠堂、湖广庙、江西庙、川主庙和四闸实物或遗址,上、中、下三码头及相关盐运古道实物或遗址为重点保护历史建(构)筑,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22年,仙市镇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争取,保护开发资金投入已达383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200万元,用于古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000平方米、盐运文化展示中心500平方米、地下智慧停车场2000平方米、景区内步道2000米,配套建设动态展示系统、智能流量监测系统、安防消防、应急救援等附属设施;省级资金600万元,用于仙市镇市政广场建设,修建生态步道、进行绿化建设以及仙市镇的风貌改善;市级资金30万元,用于仙市镇历史文化古建筑的白蚁防治,确保传统古建筑房屋安全。
  仙市古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四川省首批文旅特色小镇”,确定为省级“百镇建设”示点镇;仙市正街被四川最美街道评选组委会评为“四川十大最宜居街巷”;仙滩社区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有着悠久历史的仙市古镇,正以其古朴的建筑风貌和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必将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