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演讲比赛演讲稿选登(一)

2023-07-02

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自贡篇章
□自贡日报社周姝
  大家好,我叫周姝,来自自贡日报社。作为一名文化新闻记者,我一直感到十分骄傲。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作出擘画:“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在采访中所遇到的一老一少两代杂技人。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中,感悟历史文脉的传承赓续、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为我们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蓄奋进力量。
  首先,我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看完这段视频,我想很多人会好奇,视频中这个人,到底顶起了多少根板凳?他叫罗海斌,来自自贡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节目中,不使用任何防护用具,他顶起了34根板凳,加起来有2米多高、4米多长、160多斤重,成为该项目的中国之最。
  罗海斌真的很牛。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完成这么高难度的动作,他还是自贡杂技团里年龄最大的演员,今年已经55岁了。18岁登台的他,在舞台上活跃了37年之久,创造了中国杂技演员舞台演艺的奇迹。
  罗海斌告诉我,《顶板凳》是中国杂技的传统项目,但现在练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练这个实在是太苦了。罗海斌说,人的头部比较脆弱,顶板凳会非常疼,比练其他项目更受罪。刚练的时候,只要一顶板凳,就疼得他直掉眼泪,洗头时死皮一层层地往下掉。但罗海斌很倔强,随着他的坚持,头上的茧子越来越厚,他顶起的板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最近呀,老罗正忙着排练节目参加南美巡演。我问他,您年纪都这么大了,干嘛还这么拼?罗海斌说,力量型的杂技节目一般40岁以后就不演了。但我热爱杂技,传承这门艺术是我的责任,我希望能早日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专场演出,名字就叫“一张板凳走天下”。
  如果说,罗海斌让我看到了自贡文化战线的坚守。那么还有一群练杂技的孩子,让我看到文化传承的希望。每天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他们来到练功房,在这里摸爬滚打10多个小时。
  当同龄的孩子捧着平板电脑、吃着零食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们却日复一日地练着各种杂技动作。他们的“游戏”也很特殊,比的是谁倒立时间更久、谁做的空翻更多。
  这是倒立于世界之巅的自贡杂技小花郭瑶姚,她刚刚捧回了瑞士巴塞尔国际青年马戏节银奖。为了增加手臂力量,并使腿部更加笔直,她在膝盖上压着多达90斤的负重,同时还要做着双臂支撑的动作。尽管训练很苦,但她却从不喊累,脸上挂着始终如一的甜美笑容。
  我是一个五岁女孩儿的母亲,看到这一幕时我很想带上我的孩子,走进他们的练功房,看看这些在夏日中挥汗如雨的哥哥姐姐,感受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这么小的年纪,有时一两个月才能见一次父母,晚上他们也会偷偷地掉眼泪,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登上绚丽的舞台,表演最精彩的杂技。
  这老少两代杂技人,让我深深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坚守的力量。正是这一代代有情怀、有信仰、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他们在书写精彩人生的同时,赓续着历史文脉,谱写出当代华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文旅兴市”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盐都味的世界文旅名城,谱写出文化繁荣发展的绚丽篇章。
  而我和我的同事们,则用笔和镜头展示了属于这座城市的江姐精神品格、两千年井盐文化、亿万年恐龙奇观、八百年彩灯风情。通过我们的宣传报道,让文化事件鲜活立体、让文化人物令人难忘、让文旅融合振奋人心,更让文化自信之光照亮每个读者的心房。奋进新征程,我将立足脚下的沃土,记录时代声音、弘扬时代旋律,在行走中讲述那些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的自贡故事。

传承井盐文化 谱写盐都新篇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廖雪薇
  大家好!我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廖雪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井盐文化谱写盐都新篇”。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盐妹子”,我从小喝着釜溪河水、吃着盐帮菜、看着天车群、听着盐都故事,从骨子里感知着这座城市悠久的盐业历史、深厚的井盐文化。长大后,我选择成为一名讲解员,通过我的讲解,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领略到井盐文化的魅力和千年盐都的韵味。
  我时常在想,我应该怎么做才能用心用情地讲好“千年盐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不仅为当代文化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激励着我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宣传和创新当中。
  深挖历史文化,弘扬“昨天”的故事。自贡遍地的盐井和天车,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辉煌,也构筑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天车深井,是先辈们劳动创造的奇迹;卤花雪盐,是盐工们血汗智慧的结晶。一代代盐都儿女凭借勤劳坚韧、团结互助、忠勇善义、崇文创新的精神,创造了一整套巧夺天工、无与伦比的井盐生产技术和工艺,抒写了盐运万里、川盐济楚、抗战献金的伟大壮举,绵延不断地传承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爱国奉献的伟大传统,并在古老盐都结晶,努力托起盐都脊梁。在一次研学活动中,听众是一群可爱的学生,我给他们讲述了盐工们是如何坚持不懈地打井,在艰苦条件下又是怎样发明创造工具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看得目不转睛,纷纷惊叹。参观结束后,有好几个学生跑来抱住我,说:“老师,老师,盐工们太厉害了!”通过我10余年的讲解,让海内外30余万名观众知道了“盐都自流井,盛名传久远”,深刻感受到了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感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加强文化宣扬,增强“今天”的自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自贡井盐文化,我和同事们创办了“童声说盐”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招募了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学生,经过我们的综合培训,深化了对井盐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让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在寒暑假及黄金周,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为全国游客讲解自贡井盐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井盐文化,他们就是自贡这座城市的代“盐”人。孩子们用心用情地讲解,不仅仅是对自贡历史文化的宣扬,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更是担负起了新的文化使命,以实际行动延续着文化基因,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注重文化创新,创造“明天”的辉煌。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彰显强大的生命力,离不开守正创新。作为一名文旅工作者,我们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尝试将文物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文明的广度,转化为特色馆藏的辨识度、观展人群的参与度、与日常生活的连接度。不断创新策展、研发文创、探索社教,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拓展高科技体验项目,延展博物馆业务体系,创新讲解模式和传播手段,开展数字化讲解、互动讲解、角色讲解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努力让自贡井盐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自贡新的篇章。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将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弘扬井盐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建设文化强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沿路汲取文化之源 滩上绽放青春之花
□沿滩区委宣传部唐薛睿
  大家上午好!我是唐薛睿,来自沿滩区委宣传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沿路汲取文化之源,滩上绽放青春之花”。
  读研期间,我有幸参与2019世界警察消防员运动会、金温江国际水球邀请赛、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项目的赛事策划与新闻媒体服务工作,见证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媒体记者们欢聚一堂,沉浸式体验中国,切实感受中国魅力。“办赛,营城”,一项大型赛事的成功在安全,精彩在宣传。总会有外国选手以及记者问我:“你们这片土地,有哪些东西让我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也会无法忘记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总是支支吾吾,因为美食、服装、旅游景点、知名人物……各种各样的答案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答不出所以然。还记得美国的佩奇教授曾对我说:“我发现你和我们美国的孩子不一样,你总是喜欢躲在人后,你的身上总是缺点什么。”我默默地低下了头,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句话一直在我内心深处,久久无法释怀。
  导师说:“孩子呀,这个问题只能靠你自己真正的找寻、体会、感知。”母亲说:“你是农村娃,你应该回到乡村田野去找寻答案。”同事说:“或许沿滩镇詹井村村史馆能给你启示或答案。”
  所以我走进了你的世界——詹井村村史馆,摩挲着老物件聆听着你的故事。
  “谁会来看?谁会在乎?谁又来传承?”“就是个破旧老地方,有什么可修的,没啥看头!”2017年一个炎热的下午,在詹井村村民大会上,大家对修建乡情历史博物馆的想法众说纷纭,反对声音占了一大半,可就是有一小部分人坚定地认为,它可以记录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无数沿滩儿女的峥嵘岁月。80多岁的老党员何志诚看到这一幕时,哽咽着说道:“这是我们自己的乡土文化啊,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认同,又会有谁认同呢?”
  这场村民大会不欢而散,但村支书李建没有放弃,联合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乡贤人士,挨家挨户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在田间地头讲述詹井奋斗故事,他们在农家院坝分享往昔岁月,他们通过村村响、口头传等各种接地气的方式勾起文化认同。整整用了2年的时间,詹井村文化传承的希望之灯,在村史馆修建动工的那天点亮。村民们自发来到村办公室,将自己珍藏的,已经消失在生活中的竹篓、农耕用具,无偿捐献给村史馆。李建流下了眼泪,他说:“村史馆修建真的是来之不易啊!我们这代年轻人如果不去做、不去传承、不去发扬家乡文化,它可能面临着消失,只有留住‘根’,才有更好的发展。”
  第一个提灌站、第一次通电、第一条水泥路……如今以实物和照片的形式,串联詹井村乡愁记忆,记录着詹井村的历史变迁。这些镌刻着岁月印记、蕴含着浓浓乡愁的老物件、老照片,一块块荣誉奖牌,凝聚着全村村民辛勤的汗水。
  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如今的詹井村愈发秀美灵动:一条条产业道蜿蜒向前,一口口池塘碧波荡漾,一个个产业园集中连片,一座座“文明院落”错落有致……呈现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
  我想我似乎找到我真正缺乏的是什么了。是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是面对外来文化闪耀魅力时的文化坚定,我们这代人绝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我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更应该立足岗位,从深耕乡土文化到乡村文化振兴,从涵养乡风文明到精神文明建设,从开展理论宣讲到推广文化创新应用,努力做好文化传承的“文章”,守护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迎接更美的未来。
  这片热土“百花齐放”,你看沉睡在釜溪河上的庸公闸、古盐道上的明珠仙市古镇,正低吟着千年的盐运故事;你看黄市草编、永安柳棍,非遗文化正绽放迷人光彩;三线建设精神,回望峥嵘岁月催人奋进,它们正等待着我们去深耕、去传承、去创新……沿滩从来就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素来就有海纳百川、开明开放、创新创造的人文基因,它热情地欢迎每一个专业各异、性格鲜活、满腔热血的年轻人,积极推动各类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深入文明交流互鉴,讲好沿滩故事。
  我相信牢记嘱托、不负韶华,未来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汇聚成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铸就文化新辉煌的事业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叶卫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