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布衣龙“舞”成省级非遗
——荣县龙舞传承人讲述舞龙故事
2022-12-18
“布衣龙”龙舞团队排练
传承人龚池贵
提灯传承人吴正忠
□蒋兵
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在传承,古老的故事在口口相传。打开千年古县荣县非遗“百宝箱”,去感受荣县民间文化的魅力,去感慨先辈的勤劳智慧,一段关于龙舞(荣县布衣龙)的民间文化故事由该项目传承人龚池贵娓娓讲述开来。
荣县东兴镇龚家沟村的“布衣龙”龙舞,相传起源于宋代,正月里舞“布衣龙”的习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今年11月,龙舞(荣县布衣龙)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风调雨顺思“恩赐”
在荣县,有一处两山夹一沟的地方,连绵10余公里。沟壑两边高耸的山脉,犹如两道万夫莫开的铜墙铁壁。两山之间地势平坦,宽处1000余米,窄处500米有余,龚家沟村便位于其中,“布衣龙”也自这里舞动。
“听师公的师公们说,这‘布衣龙’龙舞,起源于宋朝”“听师公的师公们说,这‘布衣龙’起源于我们龚家沟”……今年78岁的“布衣龙”龙舞传承人龚池贵,讲起关于“布衣龙”的故事时,滔滔不绝。
这些传说典故,虽没法考证,但这里的“布衣龙”龙舞,已被认定为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11月更是入选了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8岁的龚池贵,是土生土长的龚家沟村人。他说,童年时代,就眼巴巴看着祖辈们舞动“布衣龙”,因此他骨子里就融入了“布衣龙”的文化气息。小时候,不能正式舞龙时,他便和小伙伴们用谷草编成“布衣龙”操练。20岁时,他跟随3个师傅学制作“布衣龙”、学“开光”、学23个舞龙节目。如今,3个师傅相继离开人世,他便成了龚家沟村“布衣龙”龙舞的“掌门人”。为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12年前,他将“布衣龙”龙舞的舞动要点言传身教于本村弟子邱洪军等人。
龚池贵说,他师傅曾经告诉他,这10公里龚家沟,有山有水有良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龚家沟人,这就是“龙”的“恩赐”。龚家沟人的祖先,为了感激这份“恩赐”,于是就用布料按臆想中龙的模样,制作了龙头、龙身、龙尾。
“因为是用布制作的,所以取名叫‘布衣龙’。祖先舞龙,时间选择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之间。但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这里的丧事、喜事也会邀请舞龙队添气氛。”龚池贵介绍,正月舞龙寓意有三:一是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为各家各户送福求平安;三是丰富大家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舞龙飞搅“天地”
看似简单的“布衣龙”龙舞,在龚家沟人的手中舞出了神奇,舞出了智慧,舞出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人在舞,龙在飞,给龚家沟这片土地带来了天和、地和、人和。
近日,龚池贵向笔者讲述了“制龙”“舞龙”等5个方面的内容。
制作。长度上,有三丈龙,是根据龚家沟沟长10公里,缩减尺寸制作的10米长“布衣龙”,宽度为40厘米。这是“大龙”,要等到农历闰年或者是获得了大丰收的年景才可以制作舞动,寓意舞出新年的大吉大利。另有二丈四龙,是按照参与舞龙的人数来制作的8米长“布衣龙”,宽度5寸(近17厘米)。这是“小龙”,寓意五福临门、八面来风。
开光。制作好的“布衣龙”,必须先“开光”,让龙“显灵”。“开光”必须由“提灯人”主持,活动地点选择在河岸等有水的地方,现场供奉祭品,全体舞龙人跪拜。
舞龙。舞龙按参与舞龙的人数,分为两“洞”(两人)、三“洞”(三人)、四“洞”(四人)、五“洞”(五人),更多的就是七“洞”(7人)、九“洞”(九人)。舞龙头的是第一“洞”,也是整个舞龙队伍的头领,各个招式的变换,都由第一“洞”指挥。打滚、穿“洞”,响器一响,连贯的舞龙动作便展开,人在舞、龙在飞、观众在吆喝,那个场面好壮观。
响器。这是四种乐器的组合,不论参与舞龙人数多少,4个打响器(乐器伴舞)的人一个不能少。4个人分别敲打锣、鼓、磬、铙钹四种乐器,目的是为舞龙助威,营造气氛。响器声的节奏是随着舞龙人的一招一式而变化的,而不是舞龙人根据响器声的节奏而动。
提灯。提灯人,又称为“拜帖人”,这是舞龙队走村串户的领头人,必须能说会道。送帖很讲究,既要懂得习俗,还要会说“四言八句”,更要随机应变应对收帖人的测字、对四言等意想不到的“考验”。最后得到受帖人认可时,提灯人还要说上一串恭喜、祝福的吉言。如今,龚家沟村“布衣龙”传承队伍的提灯传承人,便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吴正忠。
欢天喜地舞“布龙”
正月里,是新年。每到那个时节,舞动的“布衣龙”伴随着喜庆的响器声,便会将沉睡的大山唤醒,让村民们喜笑颜开。
龚池贵介绍了正月里舞龙最讲究的三个环节。
拜帖。拜帖是提灯人的绝活,帖子分大、中、小三类,大户人家送大帖、经济稍微宽裕的送中帖、普通人家送小帖。第一张帖子发出后,伴随着响器声,舞龙队就上场表演了。此时,送帖人就会提着马灯挨家挨户送帖,不能漏掉一户人家,否则,被漏掉的人家就会说瞧不起他们。
“开四门”。每到一户人家,首先是“开四门”,也就是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舞龙一次,寓意每个方向管三个月。东方代表正月至三月,南方代表四月至六月,西方代表七月至九月,北方代表十月至十二月。按照习俗,在舞龙过程中队员们不能出现绊脚,这样才代表这户人家一年都能顺顺利利。
舞龙。“开四门”后,就进入到23个节目的表演环节,根据拜帖的不同决定节目数量的多少。“123打滚子、反四门、黄龙缠腰、扣手、穿洞、龙摆尾、大龙棒、滚龙抱柱、雅雀抬樑、蚯蚓滚沙、二洞反四门……”龚池贵说,难度最大的,要数雅雀抬樑、蚯蚓滚沙和二洞反四门这三个绝活节目。“如果20多个节目都耍,得花两三个小时,途中还会遇到测字、说四句,那可热闹了。”龚池贵举例说四句,“两张板凳中间放一根竹竿,竹竿下面吊四个红辣椒,这时提灯人就要回答‘四海欢腾’;风车上面放一根木棒,提灯人要回答‘风调雨顺’;去丧家舞龙,提灯人往往会说‘千年死一个,万年死一双’。”
在龚家沟村探访当天,笔者有幸观看到了舞龙演出。看着龚家沟人舞动“布衣龙”,看着眼前这片绿意葱葱的大山沟,目击空中飞翔的鸟儿,笔者似乎穿越回了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前古老而神秘的龚家沟,仿佛感受到了那时的村民舞动“布衣龙”进行祭拜的情景。岁月失去了痕迹,鼓声远去了时空,但勤劳智慧的龚家沟人,没有忘记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
一段传承至今的民间技艺,一项始于祈祷风调雨顺的非遗传承,正时时刻刻激励着勤劳的龚家沟人。如今,村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用勤劳聪慧把田野科学耕种,把美好幸福生活开启,他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